南都讯 记者冯芸清 “百年征程,赓续奋斗;百年树人,枝繁叶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7月19日上午,在位于广州市第十中学内的一座红墙绿瓦的小红楼里,一群初中学生正在认真聆听一堂面向青少年的“红色党课”——《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就在这座小红楼,一百年前曾诞生了广东首个党支部,开办了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今天的这堂党课则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完成修缮及展陈提升以来,迎来的首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自今日起,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对外试运营。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1楼场景复原区内,一群初中学生正在认真聆听一堂面向青少年的“红色党课”。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穿越百年的上课铃
现场,原宣讲员养成所教师谭天度的后人谭霆敲响上课铃,“叮叮叮”,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传来,学生们鱼贯而入,一堂党课就这样开始了。100年前,也正是在这里,谭天度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执着坚定地敲响了上课铃,注音字母训练班、广州机器工人补习班等一堂堂倾注了革命先辈心血和希望的课程,承载着南粤理想之光,在“小红楼”拉开了序幕。
党课围绕4个红色故事徐徐展开,包括“小红楼和早期党组织”“杨匏安和杨家祠”“广东区委旧址和陈延年”“广州起义和革命烈士游曦”。广州市越秀区委党校的教师任欣虹,用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语言,带领学生们“回到”热血沸腾的大革命时期,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政治品格、博大人民情怀、光荣革命传统。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不仅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地,也是最早的党的地方干部学校,可以说是‘党校’的雏形。当年的革命先辈教员们正是在这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点燃南粤理想之光,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党校教师,今天能在这里为学生们上党课,引导青少年学习革命先烈、树立红色理想,我倍感荣幸!”任欣虹说。
全面修缮后的小红楼外观。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刚刚上完党课的广州市第十中学初一六班学生曾紫洋被革命先烈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今天在这里上课、学习,感觉就像革命先辈们在看着我们成长,我要更努力地学习,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长大了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共产党员”。
广州市第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劲雄表示,小红楼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是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作为小红楼的管理单位,下一阶段我们会加强对小红楼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健全并完善小红楼的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措施。让这里成为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市民群众了解学习党史、感悟真理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黄劲雄说。
诞生广东首个党支部
广东省立宣传员养成所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创办的培养宣传人才的学校。校址在广州越秀区高第街素波巷。
1921年初陈独秀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以政府名义设立。所长陈公博,教员有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杨章甫、邓端仁、陈伯衡等。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造就将来开展工作的干部”。
宣讲员养成所设语文、历史、地理、哲学、共产主义知识、三民主义、社会教育、宣传方式方法等课程。学员是来自广东各地的社会青年,按程度编为甲(专门班)、乙(普及班)两班,各班八十人,谭植棠、胡琼分别任班主任。甲班一年毕业,乙班半年毕业,许多学员成为广东早期的党团骨干。
中共三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教授曾庆榴告诉南都记者,广州十中所在地,既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遗址,也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1920年秋,共产国际东方部派代表来广州建党,同年10月广州出现了以“广东共产党”命名的组织。12月,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来广州工作,他指导并主持改组了广东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亲任第一任书记。“宣讲员养成所是当时党的活动的主要地点。中共一大后,就在宣讲员养成所宣布成立了中共广东支部。所以,宣讲员养成所是广东共产主义运动的源头,是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
门口挂着两块牌匾,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旧址和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随着形势的要求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个中共支部发展为中共广东区委、广东省委、广东区党委等全省和地区性组织,管辖范围遍及广东、广西、闽南、港澳和南洋等地。
“至今,广东的党员人数已达500多万人。这是广州的光荣,广东的光荣,也是华南地区人民的光荣!这座小红楼虽小,能量很大。广东第一个支部人数很少,开始才9人,发展到后来就足以扭转广东的历史乾坤。”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原副会长黄振位说。
此外,这里还领导了党的第一份地方党组织机关报《广东群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诞生的重要历史见证。
用好红色资源生动教材
1928年,广州市第十中学的前身兴华中学在宣讲员养成所的遗址上重建了现在的建筑本体。
1995年,经原宣讲员养成所教师谭天度指认确定为遗址所在。谭天度先生的后人谭霆说,从1920年起谭天度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在这里共同工作和生活,那几年很多重要的会议都是在宣讲员养成所召开,所以对这里感情很深。“我们从几岁的时候父亲就老是提到这里,一直说到我们长大,所以我们都知道这里。后来变化很大,我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来了一次,90年代又来了第二次,才确认这里就是遗址所在地。”
曾指认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的革命先辈谭天度的后人谭霆。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近年来,越秀区委、区政府持续对宣讲员养成所遗址进行保护、修缮与组织展览陈列,2021年初安排专项资金按照“保护原貌 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修缮。
2021年4月15日,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面修缮后的小红楼包括两层展厅,一层设置为情景复原厅和多媒体互动室,二层为“南粤曙光”展览厅。复原厅里,墙上的古董钟、上课的手摇铃、整齐的木桌椅、黑板墙上的标语,都尽可能还原了当时宣传员养成所上课的情景。另一侧,则还原了陈独秀办公的场景。
场景复原区内的陈独秀办公场景。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据悉,为了用好用活小红楼的红色资源,广州市第十中学会在校内开设《红楼溯往》的校本课程,同时,还会结合越秀少年红色史迹讲解队活动,培养约30位中学生讲解员,他们会和现有的三名十中教师讲解员一起,为前来参观的市民用心讲解。努力提升小红楼的知名度、影响力,让更多人听到小红楼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小红楼预计在7月底8月初正式向社会开放,采取网上预约的形式,暂时只接受团体预约。
越秀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越秀区目前已经成功打造了一批展示革命初心、反映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地标,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的修缮及展陈提升正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预计继海珠广场、东园文化广场之后,小红楼也将成为红色文化知名“打卡地”,成为广州红色文化一张靓丽名片。
小红楼二层“南粤曙光”展览厅内景。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编辑:冯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