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深圳市公布了35个“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名单,这其中就包括位于龙岗区的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龙岗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7月15日,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系列采访活动的第六站来到龙岗,来自中央、省、市的20余家媒体记者足迹到达的地方,便有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和山厦革命纪念馆这两个“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
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
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就位于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4楼,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览主体分为“历史印记”“春天故事”“今日南岭”“致富思源”“明天更好”5个部分。展览馆以照片、实物等形式,真实反映了南岭村从一个当时人称“鸭屎围”,人均年收入仅100元,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贫穷小山村,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达35亿元,人均分红达17万元的全国文明社区。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对南岭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了然于胸。在展板前,张育彪介绍,“1982年,我们村拿到国家43万元的征地补偿费,村民们希望把钱分了,张伟基老书记从长远考虑,向村民们一个个游说,用这笔钱建起新厂房,引进港资建立工厂,拉开了南岭村转型发展的序幕。”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介绍南岭村发展历程
1982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南岭村凭借紧挨罗湖、靠近香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借力“三来一补”发展工业,很快富裕起来。然而,这一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其短板也渐渐暴露: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厂房出租。随着“三来一补”产业衰弱,显然,这一项收入受到影响。转型,势在必行。
现在的南岭村人的思想早就不局限于“种”房子收租。“我们既要做房东,也要做股东。”张育彪说,做房东,是做高端物业的房东。做股东,便是做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东。他介绍,2017年,南岭村成立了全国首支村集体创业投资母基金,而后又成立深圳第一支社区集体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现如今,由南岭村投资的两家科技企业正谋求在科创板上市。张育彪带村民敲钟上市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南岭村社区往北12公里的平湖街道山厦社区,诞生了深圳地区第一个乡级党支部——山厦党支部。采访团的最后一站,正是曾为山厦农会总部、山厦党支部、抗日壮丁队活动重要场所的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据悉,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往南,沿着广九铁路走不久,便能看到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由王作尧将军撰写,原东江纵队参谋主任兼江北指挥员周伯明行书。碑上,刻着17名烈士的名字。自1984年7月纪念碑落成,每一年的清明节,都会有中小学生、部队指战员、干部群众前来献花悼念。
时光荏苒。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深圳人脑海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采写:南都记者 颜鹏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循着红色记忆看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