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南都记者从国家医保局在广州举办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培训班上了解到,广东计划8月15日前在全国医保信息平台上完成主要业务功能的全域覆盖,今年11月底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将实现平台的全域覆盖。
7月20日,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培训班会场外,一块屏幕展示了全国医保信息系统的实时数据。
广东计划8月15日完成主要业务功能的全域覆盖
国家医保局规财法规司司长王文君介绍了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情况。截至今年7月15日,已有25个省份完成了主要业务系统的招标,27个省份通过租赁、自建或由相关部门提供等方式落实了机房环境资源,包括广东在内的19个省份、58个地市落地应用了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
其中青海和海南已经完成了平台业务功能的完整上线,并且实现了省内的全域覆盖,河北完成了平台主要业务功能的省内全域覆盖。广东计划于8月15日完成主要业务功能的全域覆盖。据介绍,2019年6月,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开工建设,从2019年6月到现在,先后完成了前期研究、立项、招投标、建设、国家平台竣工、地方平台陆续铺开、各省陆续上线等多个里程碑,用两年时间创造了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医保速度”。
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用户数超过7.2亿
医保电子凭证可以替代实体医保卡,作为参保人就医就诊的凭据,自2019年11月首张医保电子凭证在山东激活后至今,我国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激活用户数已超过了7.2亿,并在持续快速增长。
据介绍,目前,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支持医保电子凭证的就医购药,接入定点医疗机构超过了21万家,定点零售药店超过33万家,全国使用医保电子凭证的结算已经累计超过了3.2亿笔。
其中,天津、安徽、浙江、云南、青海和新疆6个省份医保电子凭证的激活率已经超过了百分50%,广东等16个省份的激活率超过30%。
在定点医药机构的接入方面,北京、河南、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地的定点医药机构的接入率100%,广东等20个省份接入率超过50%。
“当前,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的阶段”,王文君说。
超2.37万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开展跨省直接结算
已上线全国医保平台的业务,响应速度、效率有什么变化?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子海介绍,新平台功能性团队响应高效运行稳定,住院结算平均响应时间约0.8秒,比旧系统性能有了数倍的提升。
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是备受关注的一项医保服务,2020年5月,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成功上线,系统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40多个医保统筹区、超4.97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2021年2月1日起,29个省市区依托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子系统,统一开展普通门诊费用(不含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
截至今年6月底,超2.37万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开展跨省直接结算。
上线国家医保平台后比老系统快数倍
还解决了几个“老大难”问题
在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广东省坚持“起跑就是冲刺”,立项后一个月完成招标采购、两个月完成首个地市上线、5个月就完成了18个地市上线,更是创造了一天3个地市同时上线的纪录。
广东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碧茹在培训会上介绍了广东经验。统一编码是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线的前提和基础,是参保人待遇享受准准确结算的重要保障,广东省目前已全部完成15项信息业务编码贯标工作,做到了标准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
据介绍,自去年11月开始上线以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运行稳定性能高效,“目前支持1亿参保人群,系统门诊结算平均耗时0.7秒,住院办理平均耗时0.4秒,住院结算平均耗时1.1秒,比老系统提高了数倍”。
这次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还解决了曾经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刘碧茹说,此前,广东各市医保部门使用的医保系统各不相同,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系统分割难以共享,区域封闭等问题显著,上线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后,对解决重复参保问题有了着力点,基于全国统一唯一的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广东医保对各地医保三大目录不合规的编码进行清理清除,也解决了国家2001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允许医疗机构自行拆分的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