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红色记忆看龙华,看都市核心区如何为群众办实事

南方都市报APP • 龙华大件事
原创2021-07-23 13:52

7月22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举办、龙华区委宣传部承办的,“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系列采访活动第七站走进龙华区。来自中央、省、市等30多名记者组成采访团,用一天时间,实地调研了深圳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大浪时尚小镇、龙华“社工村”及观澜版画基地等龙华红色地标和改革发展地标,一同聆听百年党史故事,感悟改革开放后龙华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同时了解龙华当下如何“办实事、开新局”为群众办实事。

800x534_60fa5090bf5ca.jpg


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群众需要的坚持做下去

采访团第一站就到达了深圳市龙华区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里占地2800平方米,设有行政服务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26个功能室,服务群体实现了从婴幼儿、青少年到中老年人的全覆盖。

800x534_60fa5092d9318.jpg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上午九点多,屋外雨过天晴,党群服务中心的合唱室内传来阵阵儿童们的歌声。这是北站社区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之一——“空巢儿童”暑期快乐营。小朋友们手举小红旗,聚精会神地看着大屏幕上的歌词,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唱出心中之歌。10岁的周若兮告诉记者,爸爸妈妈上班时,就会和弟弟到“快乐营”来,“可以唱歌看书,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耍,特别开心!”

800x534_60fa5092694c9.jpg

据统计,北站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区每天服务约150人次;书画室、舞蹈厅等活动区域日均使用人数达400人次;图书馆日均人流量超过500人次,火热程度堪比网红打卡点。服务中心设施充分利用、座无虚席,从侧面反映了其设施配置和活动举办都精准抓住了居民的需求。

800x534_60fa5093406e1.jpg

此外,北站社区还建立党组织联席会共治机制,由党委牵头统筹辖区13个党支部和35个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构建党建引领“社区+车站+学校+商圈”共治体系,打造共商共议机制,组建社区治理联盟,创设“三事分流”工作法,实现“大事”党委主导快办、“小事”基层协商共办、“私事”互相支持帮办。

800x534_60fa5091b88a7.jpg

“刚开始那几年,找场地、借空调、借桌椅风扇,什么都借过,但老百姓特别需要这个项目,那我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做下去”。回忆往事,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感慨万千,对于城市社区党组织而言,为居民群众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是工作的第一要义。“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我们就会坚持做下去。”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重现“胜利大营救”,让红色传统不负新时代

1942年1月9日,茅盾、叶以群、戈宝权等文化人在香港洛克道,换上便装,由游击队的交通员引领,避开日军岗哨和检查站。至当天黄昏时,一行人抵达铜锣湾避风塘,登上营救人员准备好的一艘大驳船。邹韬奋、胡绳、廖沫沙、于伶等文化名人也先后由交通员带到这里。

次日凌晨,游击队又分别将文化名人们带上3只披有草席篷的小船,趁铜锣湾出口处巡逻日军换岗之机,疾驶渡海,终于安全抵达九龙市区秘密接待点。1月11日,在游击队的武工队护送下,几十名文化人撤离九龙市区,沿西线入青山道,经过秘密交通线,避开日军检查岗哨,顺利通过日军的封锁线,然后翻山穿谷,渡过深圳河,于13日顺利抵达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也就是现在的龙华区白石龙村。

时光流淌,走进纪念馆,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这一段党史上的光辉岁月。踏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阳光透过广场上的百年老榕树,撒在地面,显得温暖而亲切。而广场上那“胜利大营救”主题雕塑、巨幅的浮雕墙,以及馆内一个个抗战时期的老物件,仿佛将人拉回到1942年初那场牵动人心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800x534_60fa509226228.jpg

这次大营救没有牺牲一个人,没有被捕一个人,是为“胜利大营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执行馆长张紫歆介绍,随着大批文化名人被护送到来,他们临时在这里居住、生活。军民携手,最后成功将所有文化名人安全转移至大后方,圆满完成任务,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白石龙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再生之地”。

“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已经远去了,但抗日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还在这里继续传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一群平均年龄仅有10岁左右的小小讲解员到纪念馆上岗,利用空暇时间进行志愿服务,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团。他们的声音稚嫩但铿锵,娓娓诉说着这段惊醒动魄的历史,让白石龙的红色文化有了更为具象的载体。


大和社工村:“党建+社工”模式,开启城中村居民自治新篇章

藏在观湖街道观城社区大和村的社工街成了龙华区居民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微信图片_20210723132657.jpg

站在这条百余米的小街望去,街边童趣盎然的威威乐园,实际上是糖水店老板敏姐家的店前小院;那一面亦景亦墙的垃圾分类艺术墙,是村里社工和居民们用捐赠的瓶盖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在退休老书记自家庭院的桂花树下,社区工作人员画了一个年轮,记录他出生的年份,参加工作、入党、退休的时间。老书记也时常在桂花树下,给来这里的每一位游客讲党史故事……

藏在巷子里的“三省理发店”至今坚持理发只收9元。店名一语双关,住在巷子里的居民来自四川、湖北和江西,刚好是三个省。此外,理发店“省钱、省事、省心”,刚好“三省”。老板龚伯来自四川达州,他在大和村住了十五年,“坚持开这家理发店就是想帮助周围的老人,让他们少花点钱,能得到更好的服务。”

王君妍还记得2016年刚来到大和村时,“街面破旧、道路拥挤,居住体验感不行”。如今,路修好了,老人家和孩子都有地方休闲玩耍了。“我也常常来唱红歌、打非洲鼓,其乐融融的!”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社工街只是社工村治理成果的一个缩影。观城社区在社工村编织了一张服务群众的“户联网”——把社工村划分为15个网格,把15个社会服务机构党支部建在网格上,通过组织党员、专业社工、社区网格员联动开展包楼服务,让服务更精准。居民们有了获得感,使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融合故事每天都在社工村上演。

“如今,社工村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观城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廖凤君说,有什么事居民都主动参与,都希望把社区建设得越来越好。通过培育群众家园意识,引导群众自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让“来了就是观城人、身心安处是家园”这句话成为社工村的真实写照。

微信图片_20210723132630.jpg


大浪时尚小镇:科技赋能传统服装产业,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

沿街铺开的绿植,造型多样的建筑,当走进大浪时尚小镇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周围弥漫着时尚的气息。

800x534_60fa509162cdb.jpg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深圳市龙华区六大重点产业片区之一,大浪时尚小镇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以时尚产业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鲜明、行业要素集聚、环境宜业宜居、人文富有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大浪时尚小镇已成为龙华区打造时尚产业新城的代表区域。玛丝菲尔、歌力思、影儿、梵思诺、卡尔丹顿等一批知名品牌,爱特爱、艺之卉、沐兰、华兴等时尚总部企业,争先后在时尚小镇落户。这里被誉为“华南时尚硅谷”,特色是“时尚、新潮和前沿”。

800x534_60fa5091118ad.jpg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当我第一次来到小镇就想要加入。因为这里能够提供很多政策和补贴,对接到设计师所急需的资源。”张韵文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服装印染系。2014年,她便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创立了FLONAKED品牌。2019年,她也入驻了小镇的浪巢孵化器。

小镇还吸引了原清华美院书记、院长李当歧,武学伟、武学凯、赵卉洲等8位“金顶奖” 获得者,21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光华龙腾奖”获得者龚航宇等一批业内顶尖设计大师,他们纷纷在小镇设立工作室。

目前,小镇已经形成了以“金顶奖”大师为引领、以“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为中坚力量、以“青年设计师”为新锐力量的多层次设计师人才体系,不断激发着小镇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成为引领国内潮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设计高地。

在“数字龙华”战略的大背景下,大浪时尚小镇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小镇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曹宇昕介绍,通过今年的时尚峰会,我们跟华为、阿里,还有腾讯,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签署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了一批项目。

800x534_60fa508fef9d8.jpg

曹宇昕说,“希望通过数字化的赋能时尚和时尚化的数字化改造,在小镇集聚一批为时尚产业赋能的时尚数字科技企业和为时尚企业提供全平台解决方案的企业。”


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铁笔丹心书写革命轨迹,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团一行来到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这里被称为“深圳最美丽的村庄”,产业基地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这里也是深圳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一代版画家、深圳历史文化名人陈烟桥的故居正位于此。

一栋三开间白墙灰瓦,一小型禾坪、一口古井、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河流,构成了陈烟桥位于版画村内故居的全貌。推开厚重的木门,可发现这间老屋里挂满照片,柜上摆满书信,一字一句讲述了陈烟桥的人生履历,呈现了陈烟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的模样,将木刻作品作为革命战斗的武器,追求“光明”,义无反顾的历程。

在陈烟桥的人生轨迹中,鲁迅是不得不提的一位重要导师。他们相识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还寂寂无闻的陈烟桥在“西洋木刻展览会”上,正式认识了鲁迅。在见面中,陈烟桥对于木刻画方面的深度见解受到鲁迅重视,并被推荐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也拉开了陈烟桥抗日历程。

陈烟桥以刀笔为“枪”,关注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创作抗战漫画、宣传画,铁笔丹心书写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了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进步文化人召集的救亡会议,并到部队开展战地服务,绘制抗日宣传画。

如今的观澜版画村,已成为集版画创作、生产、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版画产业示范基地。它把现代版画工坊与客家古村落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800x534_60fa50903cf47.jpg

漫步在基地园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闪亮龙华”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奋斗”——书画印艺术三人展、“百作贺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版画作品展”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红色展览,以不同形式展示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华日新月异的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