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保障劳动收入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保障劳动安全方面,完善平台订单分派机制,优化配送路线,合理确定订单饱和度,降低劳动强度。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引导督促外卖送餐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维护食品安全方面,落实平台企业食品配送环节安全主体责任,制定外卖送餐服务管理规范,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确保食品配送过程不受污染。
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探索提供多样化商业保险保障方案,提高多层次保障水平。
优化从业环境方面,鼓励支持新业态发展,推动设置外卖送餐员临时驻留点,推广铺设智能取餐柜,鼓励研发智能头盔等穿戴设备,营造良好从业环境,积极发挥稳定和扩大就业作用。
加强组织建设方面,推动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工会组织,积极吸纳外卖送餐员入会,参与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事项协商协调,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深入细致开展帮扶工作。
矛盾处置机制方面,督促平台建立外卖送餐员诉求反映的直接渠道,明确诉求处置程序和时限,加强民主协商和平等沟通,对于客观因素造成送单超时等常规问题,一般在24小时内合理解决。
近年来,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不少“新职业”,疫情冲击下更是带来了灵活就业热潮,但同时快递、外卖配送员以及网约车司机等劳务纠纷频发,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等措施。
南都也曾报道,从今年4月起,单位从业的超龄劳动者、实习生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8类特定人员在广州市可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享受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特定人员由所在从业单位(组织)自愿选择为其单项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个人不用缴费),参保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其中提到的新业态人员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注册并接单,提供网约车、外卖或者快递等劳务的从业人员。
以争议最多的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问题为例,曾有律师向南都记者表示,由于平台用工方式的特殊性,难以按照现行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标准认定双方为劳动关系,导致包括外卖骑手在内的新就业形态人员无法纳入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从此次《意见》涉及的方面可以看到,其对外卖送餐员的权益保护除了完善社会保障之外,还在劳动安全、劳动收入、从业环境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保障范围更加全面。据悉,此次的《意见》要求各地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健全餐饮外卖送餐员权益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强化风险评估,有效化解矛盾,落实网络餐饮平台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保障外卖送餐员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