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搜题”被禁 专家:错不在技术,背后的学习方法有问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7-27 13:4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网络技术在不断进步,各类“拍照搜题”APP不断涌现。“手机+笔”成了如今不少学生做作业时的“标配”,遇到不懂的题摄入框中,答案解析、相关题型,还有名师知识点讲解视频一秒即出。

有学生指使用“拍照搜题”会产生依赖感,也有家长指出,如果孩子不自觉,“解题神器”就变“抄题神器”。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拍照搜题”被禁,这否定的不是拍照搜题,而是“拍照搜题”背后的不良学习方法。

家长担心“解题神器”变“抄题神器”

大二学生谭同学从高一就开始用搜题类APP,现在在大学也依然会用来搜索数学题,对于拍照搜题功能,他最看重的是拍照取题,“这样比较节省时间,不用逐字输入。”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小幸假期里会给中学生补课,期间她会使用搜题类APP,她比较看重搜题结果提供的“类似题练习”,“这样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检测学生是不是真正懂了。”

但是,也有学生反映,搜题类APP会让人产生依赖。李同学今年9月即将升初三,他觉得使用搜题APP会更加注重答案解析的过程,但他也坦言道,“在使用搜题类APP时还是会产生一点依赖感,特别是作业量大的时候。”

搜题类APP也让家长着实担忧,如果孩子不自觉,“解题神器”就变“抄题神器”。家长蔡女士认为,老师布置作业是让学生通过做题的时候进行独立思考,掌握解题方法。但手机一拍就有答案,做作业时间是缩短了,但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被APP夺去了,所以蔡女士跟孩子立了规矩,做作业期间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也有家长表示无奈,“孩子问我,我也解不出来,我也指望(搜题类)APP帮我解题了。”

关于搜题类APP,有老师觉得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搜题类APP是“应付作业的神器”,特别是线上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搜题软件的频率会更高。因为线下学校规定和家长监管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另外,线下不会的题目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而线上学习学生更多习惯于依赖网络,从而造成搜题的频率更高。作业的解答过程规范详细,则失去了老师精心布置作业的意义,不懂也没有订正的过程。”

专家:否定的不是拍照搜题技术,而是背后的不良学习方法

在广东民建会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雯闻看来,这否定的不是拍照搜题,而是拍照搜题背后的不良学习方法;“拍照搜题”被禁,短期内将会对教育市场产生影响,毕竟研发新的产品也需要时间。

但长期来看,背后所体现的技术将大有可为。“其实现在,我们的智慧教育系统可以做的很多,就我自己对行业的了解看,拍照搜题在未来完全可以更进一步的和学习数据结合起来使用,为学生的学业诊断和家长辅导提供助力。而不仅仅是现在这种浮于表面的拍照搜题,这就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研发,提供新的,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应用模式。”张雯闻说道。

她特别留意到,“双减”政策中还提到另外一点:“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张雯闻表示,《意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有引导的,拍照搜题等智能化手段如何与学业诊断结合,如何帮助家长、教师更好的辅导孩子教学,新的应用场景很快会被研发,甚至可能有企业已经在布局研发此类产品。

此外,张雯闻还提到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的一线工作教育场景中,在题山会海的教师工作中,“拍照搜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提升了效率减轻了负担。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个工具,成为有效的辅助。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孙小鹏  实习生 邹燕平  王亚鑫

编辑:叶斯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教育“双减” 政策下的培训市场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