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13天编剧45天创排的昆曲《春江花月夜》亮相广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7-28 07:46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孤篇压全唐”之作,80后才女编剧罗周由此为灵感来源全新创作了同名昆曲,剧本讲述一个横跨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爱恋情愫生发,进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创排于2015年并成功首演,由张军兼任制作人和领衔主演,此后5年间进行全国巡演,得到行业内外广泛好评,造就了戏曲类演出“一票难求”的盛况,被媒体评论为“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7月27日晚,由张军领衔主演的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在广州大剧院上演。演出前夕,张军亮相广州大剧院【艺生活-名家讲坛】活动现场,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

微信图片_20210727185720.jpg

张军透露自己最喜欢诗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军在交流会中不但带领观众回首600年的昆曲艺术之美,分享自己艺术道路的点点滴滴,还解读了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的创新之处。

坚持古汉语+曲牌体,坚持追问哲学终极问题

据张军介绍,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关于爱、关于时间、浪漫至极却引人深思的作品,故事探索人情之痴狂与真挚。江水长流,月落日升,轮回循环,永恒不灭,而人生短暂,人情无常。“须臾”与“长存”的对照,是人生最大憾恨,也是文人浩叹缘由,历来多少篇章以此为主题,而这部昆曲,却是宇宙意识与人间情意一笔双写,其间未必只有对比,更多交相渗染。这样的戏剧结构,其实正呼应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诗本身的结构。“移步不换形”是原创传统戏曲所秉持的原则,昆曲的当代创作尤其之难,难在坚持它的古汉语、难在要坚持它的曲牌体、难在坚持它所表达的超越情感超越生命的哲思。

微信图片_20210727185727.jpg

张军说演张若虚是个体力活,化妆两小时,演出三小时。

张军还透露,80后编剧罗周是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仅用了13天便写出了这个剧本。她根据《春江花月夜》围绕诗人张若虚衍生了一个爱情故事:唐中宗神龙二年上元节,张若虚在扬州观灯之时,偶见少女辛夷,为之神魂颠倒,未及倾诉,却被鬼卒错拘而亡。他思返阳世,竟又得知辛夷与自己并无姻缘之分。在修行得道的鬼仙曹娥的帮助下,诗人50年后重生再返明月桥头,人世盛衰刹那,红颜已成白发,唯江月恒长。诗人把自己对时间、生死甚至宇宙的思考,写就了《春江花月夜》。剧本写成后,张军的团队几十号人用了45天排演成功。

微信图片_20210727185655.jpg

张军亮相【艺生活-名家讲坛】,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

演张若虚是个体力活,排演时突遇父亲去世

张军老师在分享时还提到,演张若虚是体力活,化妆两小时,演出三小时,八场戏,他唱足七场。在首演前,他花了很长时间去准备,排演的时候特别入戏。“别看昆曲演员演的是传统戏,其实内里的表演的原动力是一样的,所以,粉丝探班,家人探班,媒体探班,谁来我都似乎没感觉,因为排戏实在是太苦了,你要把一个剧本变成一个舞台上活生生的首演,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分分钟脱层皮。”

微信图片_20210727185731.jpg

张军分享自己艺术道路的点点滴滴。

然而,这还不是张军排这出戏最苦的地方。他的父亲在一次探班离去时,在离排练场不远的地方遭遇车祸,重伤入院抢救。戏比天大,张军依然强忍悲伤把戏排完,直到首演结束第二次才冲到ICU门外守护,然而父亲最后还是走了,张军也因此存了心结——因为排戏无法兼顾危殆的父亲,更重要的是父亲最终没能看到演出,他甚至一度想过放弃昆曲。直到2017年3月在香港巡演时,演到50年后,起死回生的张若虚见到心爱的少女变成一个老太太站在他面前,两人四目交汇之际,化身张若虚的张军破天荒地在台上静默了20秒。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父亲,感觉与这出戏的slogan如出一辙:“穿过生死狭窄的甬道,我们久别重逢”,也就在那一刻他与《春江花月夜》和解了,与昆曲和解了。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钟永红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