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最大的一场海战——“八六海战”中,诞生了一位“钢铁战士”麦贤得,他头部中弹,身负重伤,血人一般坚守在战舰上,用生命守护了祖国海疆。从此,他一生都在与命运搏斗,与敌舰斗,与死神斗,与伤痛斗,与后遗症斗,搏斗得身心都伤痕累累。
近日,作家杨黎光新长篇纪实文学《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作品深情讲述了这位“人民英雄”勋章获得者的人生轨迹和“八六”海战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描摹了英雄背后的英雄——家庭的付出与守护,尤其是知心伴侣李玉枝,用大爱创造了麦贤得的生命奇迹。
作家杨黎光经过大量的资料调查、采访以及艰难的写作,创作了纪实文学《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作品深情讲述了这位“人民英雄”勋章获得者的人生轨迹和“八六”海战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描摹了英雄背后的英雄——家庭的付出与守护,尤其是知心伴侣李玉枝,用大爱创造了麦贤得的生命奇迹。“人民英雄”麦贤得的一言一行,光荣与梦想、希望和失落,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重叠与割裂,皆一一跃然纸上。
以钢铁意志恢复护卫艇航速
1965年8月5日,汕头电影院的电影播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银幕上出现一行字:“老海,老海,家中有急事,赶快回家。”与此同时,汕头市广播站也开启高音喇叭广播高喊同一句话。
一时间,汕头各个地方的水警区快艇官兵们停止了一切活动,拔腿就往港口跑去。
原来,这是海军部队的紧急集合暗号,在休假中的官兵们,都紧急归队,准备战斗。
1965年8月6日凌晨发生的“八六”海战,是1949年后影响深远的一场海战。“八六”海战和同一年“崇武以东海战”的胜利,大大挫败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方面“反攻大陆”的计划。此后,这一计划撤销,仅剩一句“防卫台澎金马”的口号。
在“八六”海战中,麦贤得头部中弹、身负重伤,失去知觉。苏醒后,由于头部失血过多,他双眼无法视物,但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狭窄、黑暗的舰艇中坚持战斗,用生命守护祖国的海疆。
麦贤得平时训练时就是蒙住自己的眼睛,在机舱里千百遍地摸探每一个螺丝和阀门的位置,每一条管道的走向和连接,并一一熟记于心。在“八六”海战中,在一片漆黑的机舱里,在脑部受到如此严重外伤的情况下,麦贤得凭逐渐减弱的机器轰鸣声,在几十条管道、上千颗螺丝中,把那颗震松动了的螺丝摸出来拧紧,使主机恢复动力。
当时麦贤得所在的611号护卫艇在海战中被国民党兵舰炮弹击中,前后机舱的两部主机都停止了转动。机舱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身为轮机兵的麦贤得尽管脑部中弹,仍凭着对机舱的熟练,在脑脊液外流的危急情况下,从几十条管道、上千颗螺丝中摸出了那颗被震松动了的螺丝,并找出扳手,将其拧紧。后麦贤得又将整个身子扑到变速箱上,双手死死地压住杠杆,终于使611号护卫艇迅速恢复航速,继续投入战斗,直到“八六”海战完全胜利。
麦贤得一生都在与命运搏斗
麦贤得从611号艇被送至汕头市立一院后,一直昏迷,后为防止被感染气性坏疽细菌,又紧急转移至汕头地区医院。
微博上有一个#麦贤得观展看到自己头部取出的弹片#的话题有1300多万的阅读量。爆炸后击中麦贤得的高温弹片,从右前额直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严重损伤了麦贤得的脑神经,导致他神志不清、无法言语、肢体无力、生命垂危。
汕头地区医院投入了全部力量抢救麦贤得,然而第二次手术还是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非常关心麦贤得的救治工作。中央军委决定:马上派直升机将麦贤得和另外三名重伤员,送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安排了最好的脑外科医师组成专家小组,由著名的脑外科专家刘明铎主任担任麦贤得的主治医师,抽调经验丰富又特别有责任心的护士长李金爱、护士许曼云,24小时专门护理麦贤得。
“崇武以东海战”(台湾称为“乌丘海战”)是在 “八六”海战发生三个月后的1965年11月13日夜间至14日晨,由我海军东海舰队一部与国民党海军军舰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以东海面进行的一场海战,也是我海军与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海军在1965年进行的第3次海战,这一次又是人民海军充分发挥了“小艇打大舰”的成功战例。国民党海军的“山海”号(原“永泰”号)也是一艘猎潜舰,舰号62,1942年下水,比“剑门” 号略小,比“章江”号大。
经过四次脑部手术、一年多的救治,那块打进麦贤得脑中,一直威胁他生命的弹片终于安全地取了出来,残缺的头盖骨被植入两块有机玻璃替代,直到今天那两块有机玻璃仍在麦贤得脑中。击中麦贤得的弹片长7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呈弯钩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那时的麦贤得只有19岁,战争让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弹片虽然被取了出来,但外伤性癫痫、偏瘫、失忆、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几乎伴随了他一生。从此,麦贤得一生都在与命运搏斗,与敌舰斗,与死神斗,与伤痛斗,与后遗症斗,搏斗得身心都伤痕累累,但他最终还是英雄。
英雄背后的英雄——
妻子李玉枝用大爱创造麦贤得的生命奇迹
1971年5月,李玉枝在部队第一次见到了麦贤得。当时麦贤得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他负伤后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家喻户晓。有了之前相亲的经验,为了让李玉枝清楚了解麦贤得的伤势,部队领导安排了一场乒乓球赛。
麦贤得看到年轻的李玉枝后,突然兴奋起来,主动进攻。可是这反而暴露了自身的弱点,右腿无法灵活移动,右手轻微偏瘫后没有力气,受伤后锻炼的左手也不够自如。就这样,在乒乓球赛中,麦贤得的失误不断出现,同时他不服输的性格也完全暴露了,越输他越急,越急他越输。
探视结束后,许曼云坚持送麦贤得到楼梯口。这时,与许曼云相差9岁的麦贤得,像一个小弟弟一样,自然地搀扶着许曼云。这两张照片形成了一个相隔50多年时空的温馨画面。
这些李玉枝都看在眼里,可是她看到的不是麦贤得输球了,而是麦贤得不服输的个性。她觉得麦贤得有着惊人的毅力,一定可以战胜伤病,早日康复。
经过仔细的考量,李玉枝决定用自己全部的爱来照顾好这位英雄。1972年6月1日,李玉枝与麦贤得在部队举行了婚礼。在婚礼的前一天,身为海丰县妇联干部的李玉枝还在工作蹲点的公平公社洋心村一户困难户家中,直到晚上才匆匆完成“开脸”的婚嫁仪式。
第二天,李玉枝独自坐长途汽车来到汕头的部队驻地,像报到那样,见到了麦贤得。他们拍了结婚照,到民政局领取结婚证,然后买了两斤喜糖就回部队。
当天晚上,婚礼在部队招待所举行。没有新房、没有婚床、没有婚宴,在招待所的客房里,将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用两斤糖果招待部队的老领导和老战友。麦贤得和李玉枝的婚礼简单得像今天的座谈会。
当好“小小螺丝钉”,英雄,不只是在战场上
麦贤得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没有功利、没有权欲、没有心计。为了弘扬“八六”海战精神以及感谢国家和人民对自己的救助,麦贤得将自己的生日改为每年的8月6日。
在麦贤得的书房里挂着一幅自己写的毛笔字:永做小小螺丝钉。这句话对别人也许是一句口号,对麦贤得,却是一生的坚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从“八六”海战到与命运搏斗,再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麦贤得始终坚守他的英雄本色。
有一年,强台风在汕头登陆,狂风裹挟暴雨冲击着整个城市,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而这个时候,李玉枝却发现麦贤得不见了。全家人冒着暴风雨找了很久,直到傍晚也没有找到麦贤得。在他们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后,儿子海彬打开电视想了解汕头抗风抢险的情况,突然家人发现行动并不利索的麦贤得只穿着一件背心、满身泥水地在海滨长堤上参加抗灾。
麦贤得的儿子、儿媳、女儿都曾在部队服役,他的大家庭里差不多有一个班的军人。图为麦贤得与儿子海彬。(李玉枝 供图)
如今,麦贤得已经退休,但他仍经常帮别人捅厕所、挖水沟、扫马路、管市场、做慈善,还在自己的饶平县母校汫北小学捐赠了图书馆。
1966年,国防部授予麦贤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09年,麦贤得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7年,中央军委授予麦贤得“八一勋章”;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麦贤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在共和国七十华诞、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麦贤得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编辑: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陆洋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