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智慧大脑、AI城管,罗湖试点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南方都市报APP • 罗湖大件事
原创2021-08-06 18:59

说到基层治理的场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各类巡查、执法工作人员走街串巷的忙碌身影?这种方式由于频率和时间有限,较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问题,使得基层治理问题容易回潮、难以根治。那么,基层治理应如何实现精细化、怎样破题“一网通管”?

为此,今年4月,罗湖出台了《罗湖区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完善“三级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制,打造智慧运营中心,实时掌握辖区事件的巡、办、监、结全过程,实现基层治理一键溯源、一图感知,并且以桂园街道为试点,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

试点数月,成效如何?8月5日,罗湖区双周发布举行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专场,桂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楚文联合罗湖区城管局副局长林稳枝、罗湖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心副主任李静、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严红梅带来“罗湖区加快治理数字化转型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发布,分享罗湖将智能科技应用到基层治理中的经验。

800x534_610cffa68b0f8.jpg

发布会现场


三维建模搭建街区智慧大脑”,一图感知推动安全隐患趋零

怎样实现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实现基层治理难点趋零、安全隐患趋零、问题痛点归零?罗湖根据在桂园街道试点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在治理要素、运行体征、智能应用、协同监管上,探索打造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治理现代化路径。

会上,刘楚文首先打开了桂园街道“街区智慧大脑”日常管理界面,展示辖区的实有人口、安全隐患、市容环卫、水务河道、消防设施等涉及“人、楼、事、物”等治理要素。“通过全息全景呈现,城市管理将变得更精细。”他介绍称,平台还利用倾斜摄影、激光点云、BIM建模技术,建有街区三维可视化数字底座、AR实景地图,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了解辖区1345栋建筑的建筑布局、消防设施配备等信息,一键查看辖区所有医院、农贸市场、主要干道等场所的实时监控,实现可视化调度和管理。

800x534_610cffa4beee3.jpg

发布人-刘楚文

为了推动业务实况 “摸得清”,罗湖加大了数据赋能“一库共享”力度,并已应用在街区人流管控、防台防汛预测、疫苗接种、公车管理等领域。刘楚文说:“例如在防台防汛预测方面,我们打通了气象预警系统,遇到重大灾害天气时,可提前3天提供风雨预警、提前1天精细到区的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给出街道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为防御重大气象灾害、调度指挥提供科学预警信息。”

此外,罗湖还发挥物联设备“一图感知”能力,整合提取桂园街道辖区内烟雾和电气火灾、老旧房屋安全等管理体征进行重点监管,推动管理事件“感得到”,并及时发送告警信息进行处置。

其中,在三小场所加装“千里眼”,即安装了997个智能烟感,并在辖区内老旧住宅小区等场所安装了1360套电气管理系统监测设备,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场所烟雾、电路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告警信息会迅速传递到系统平台并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发送消息给场所负责人,提醒其尽快处置。此外,罗湖还给老旧房屋系紧“安全带”,对桂园街道内日常可以居住但必须时刻关注房屋安全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试点进行实时监测,当传感器监测数据出现超限值、反常规、突变等情况,系统判定为告警,启动预案开展安全检测并采取应急措施处置。


“AI智慧城管”协同人工作业,“人防+技防”发力基层治理难点

智能技术具备的自动识别、闭环处理功能,有效弥补了基层治理中人力巡查存在的难以全天候实时在线、对紧急事件响应不及时等不足。但这是否意味着,技术升级可以替代人工作业,甚至取消人工作业?刘楚文认为,要推动事件处置“管得住”,不仅不能“一刀切”,还得强化人防技防“一同发力”机制。

他以电动车管理这一基层治理难点为例,介绍了桂园街道“智能身份证赋能电动车监管”的做法。刘楚文说道,为减少电动车入户违规充电现象,桂园街道为辖区1355台电动车安装信息标签,将云服务与居民身份绑定,实现“一车一人一码”。在辖区内11个老旧小区楼道口安装296台RFID群读取及报警装置,如果电动车违规进入楼道停放或充电,系统通过蜂窝网络报警,并在楼道广告屏滚动播放入户人像用以警示宣传,同时将报警信息推送到社区和物业处置。

说到人防技防“一同发力”基层治理,区城管局副局长林稳枝也介绍了罗湖在桂园街道试点将“AI智慧城管”应用于城市管理的相关经验。他提到,通过建设罗湖区视觉能力提升项目,对辖区内城市管理视频监管点位进行赋能,将区数字城管系统与街道智慧治理平台进行对接,对超门线经营、垃圾未清理、乱摆卖等13类场景与事件进行全天候在岗的智能识别,一经发现违规行为立刻预警。

800x534_610cffa51ccd7.jpg

发布人-林稳枝

“这种方式有问题发现感知、高效准确识别、精准抓拍取证、智能复核处置和问题分析总结功能。”林稳枝补充道,“AI智慧城管”不仅可以自动识别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实时上报,还能分析违规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规律,并精准抓拍保存照片,形成完整的执法证据链。值得一提,处置人员进行处置上报的同时,将同步触发AI复核功能,自动实现事件的核查,并能有效分析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规律,帮助执法人员分析原因,助力减少同类违规事件发生频率。

“AI智慧城管”识别违规事件后,人防技防怎么协同处置?林稳技透露,平台接入商户、物业服务企业、共享单车企业、环卫企业相关责任方的联系方式,识别违规事件后,以短信方式发送将报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责任主体。整改后,责任主体点击短信链接,输入“已整改”,摄像头会根据系统提示再次复核,分析确定已整改的,立即关闭报警。如果发现仍未整改,将再次报警,通知执法队员前往现场执法,而遇到在第一次报警规定的处置时限内未接到“已整改”信息,系统也会自动抓拍一张实时图片作为取证记录提交,便于后续走立案流程。

数据显示,桂园街道从5月试点以来,截至6月17日,通过视频识别技术发现29925条事件信息,其中3004件问题进入了系统流转与处置,主要包括垃圾暴露、店外经营与伞棚占道、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道路积水、沿街晾晒等。林稳枝透露,接下来将在全区推广“AI智慧城管”,并探索无人机巡逻、人工智能+5G在市容环境管理的应用。


如何加快治理数字化转型?罗湖:推动更多大数据与智能技术落地基层

如何有效实现基层治理“一网通管”?怎样更好地推进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发布会现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严红梅说出了自己的建议,罗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智慧城市建设中心副主任李静则分享了罗湖做强区大数据平台,为数据化转型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数据支撑的实践。

严红梅认为,要在街道层面推进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数据采集、存储、管理难和制度多头管理、职责分散、协调困难等问题。对此她建议,不仅要围绕人的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与服务水平,还应注重数据可用和善用。“数据可用,意味着数据能够真实模拟与还原现实治理场景,助力实现良治。如何做到数据善用?其实应该注重从数据融合到场景融合,面向场景的数据整合,加上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带动数据的流动、盘活数据的价值。”

800x534_610cffa72757a.jpg

专家点评-严红梅

值得一提,严红梅所提到的“注重数据可用和善用”,正在罗湖逐步落地。李静分享道,目前,罗湖正全力推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应用,规划建设城区现代社会治理一体化大平台,推动业务网与技术网融合,形成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一网通管”。

800x534_610cffa39d9ed.jpg

发布人-李静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罗湖已搭建有区大数据平台,接入了市、区38个部门共计逾40亿条数据,同时探索包括视频监控、AI算法、物联感知等在内的智能技术。此外,区视频平台已汇聚2万路监控视频,覆盖大街小巷、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支撑全区28个部门业务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与街道、职能部门紧密合作,推动更多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在基层落地应用。”

文:陈杏花

编辑:李晓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