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如何吸引国际游客?中大徐红罡:大湾区不缺资源缺故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1-08-11 12:24

800x348_61110101074a3.jpg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中山大学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实验室名列其中,这也是广东省首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研究什么内容?智能评测技术如何助力旅游可持续发展?南都“美好湾区”系列访谈,探秘中山大学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并专访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可持续发展。

中山大学 徐洪刚.png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委托中山大学

负责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监测工作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为基础,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为依托,整合中山大学旅游及相关学科的校内实验室资源和可持续旅游监测点校外基地资源共同建设的一个集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发展监测于一体的实验室。

中大联合国签约.png

2010年9月,中山大学正式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签署合作协议。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UNWTO TedQual)认证机构,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排名全球第4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及MTA项目在各类榜单中皆位列内地第一。旅游学院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结缘始于2005年,世界旅游组织在阳朔正式设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并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负责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监测工作,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入。2010年9月,中山大学正式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依靠中山大学成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Center for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Observatories)”。



致力于建设一个面向可持续旅游

开展监测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的实验室

今年5月,中山大学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实验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名单。徐红罡表示,中山大学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实验室,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的团队力量,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面向可持续旅游开展监测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的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涉及旅游的方方面面,比如旅游减贫、水资源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拥堵指数、幸福指数、跨区域流动等等。通过实验室的监测和调研,可以了解到旅游有没有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地环境有没有产生影响,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此次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也得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支持。旅游学院将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以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数据采集与智能处理、可持续旅游评测与服务技术为研究方向,围绕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研发多渠道、多源头数据采集方式,建立多源数据集成的数据库系统与数据管理平台,研发多源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应用,实现对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影响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为文化和旅游部政策制定、监测与评估工作提供服务,为旅游领域专业化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对于加强团队建设,将细分为旅游行为研究团队、大数据研究团队、可持续发展团队、应用转化团队”对于实验室发展方向,徐红罡希望能跟更多的数据公司、政府部门合作,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专访】

微信图片_20210809182125.jpg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实验室负责人徐红罡


关键词:可持续

旅游影响到底怎样

这是个世界级难题

南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为什么要做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监测和研究?具体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徐红罡:旅游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旅游,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但旅游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没人能够说得清楚,这也是个世界级的难题。因此,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也将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作为重要的工作;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早期的工作是对此议程的响应,也是此工作进入到议程的重要推动者。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不囿于课堂之内的理论,老师和学生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开展野外实践,通过制定选题、分析单元、理论框架构建、问卷设计、现场调研等方式,对旅游景点做可持续发展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旅游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全球第一个做这种事情的研究机构。

1432x1040_6111e40836c85.png

2028x744_6111e408b13ba.png

南都: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

徐红罡:有许多深刻的案例。说下阳朔,因为阳朔是第一个。如果说桂林是中国旅游的“符号”;阳朔可谓我国旅游研究的原点,以阳朔为案例地的研究论文应该近百项吧。一开始,保继刚教授负责的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在阳朔设立了旅游研究基地,这个基地得到了阳朔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保教授推动世界旅游组织在阳朔开展可持续旅游监测工作,在2005年7月26日,世界旅游组织在阳朔正式设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由中山大学负责技术监测,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第一个旅游观测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此工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列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

每年组织百余名师生

对9个监测点进行调研

南都:如何选择合适的监测点?监测效果如何?

徐红罡:实验室的监测点现在有9个,分布在喀纳斯、成都、西双版纳、桂林阳朔、河南(包括洛阳、焦作、开封)、张家界、江门、常熟、黄山(含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等地,含5个世界遗产地。这9个监测点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百余名师生对这9个监测点进行调研,并将监测效果反馈给政府和社区。

中山大学 调研2.png

南都:减贫脱贫的效果,怎么知道是通过旅游体现的?

徐红罡: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过,中国的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在乡村。西递、宏村的监测我是全程参与的。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带学生去,见证了那里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带着学生,深入当地的老宅子,跟当地的居民聊天,调查他们有没有幸福感,收入有没有提高,资源有没有被保护?还有当地村民对游客态度的变化。游客太多,他们会觉得有点儿烦,游客太少,他们又开始觉得心慌。

2290x1262_6111e4af1a683.png

1378x948_6111e4af15023.png

我们的团队拍了很多老房子的照片,当我们把这些记录村子历史的照片拿给年轻人和小孩子看,他们都很惊讶,“原来我们的家以前是这样的啊!”从监测到的资料来看,旅游真的在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以前村里人不太注重环境卫生,现在为了吸引游客,把环境搞得更漂亮,房屋维护得更完善,也没人乱丢垃圾了。



关键词:

研究疫情背景下游客的态度行为

助力文旅复苏

南都:学院在广东有没有监测点?研究的成果如何?

徐红罡:江门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9个观测点,也是广东首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江门是中国乡村最早全球化的典型,其侨乡建筑特色浓郁,地理位置优越,但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江门观测点的监测主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与多元文化传承”。目前的监测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核心。开平碉楼遗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权分散。碉楼产权人从几人到甚至几十人不等。开平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去寻找这些文化遗产的后人。和黄山宏村的建筑还不一样,开平碉楼更多是观光性质的。另外,碉楼村落里很多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住在村里的都是老年人,空心化问题很严重。

在近三年的监测中,团队对江门的旅游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旅游感知状况、游客满意度、环境保护状况及文化遗产生存与传承状况进行了评估及测量,并结合江门市近年来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和动态,加入了产业融合的专题研究,重点对新会、台山工旅融合、农旅融合情况进行了监测。同时关注疫情背景下游客的态度行为、企业家信心等,对疫情后江门市复苏提供了一定帮助,也为促进江门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实践举措,帮助提升江门旅游的竞争力。

1826x1086_6111e4667454a.png

1756x1184_6111e4670f5c1.png

南都: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如何转化?

徐红罡: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公众。我们的团队设计监测指标的时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比如说大湾区在这个区域里的游客是怎么流动的,这也是广东文旅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监测和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行业标准。我们还为旅游景区搭建营销平台,推广景区优秀建设经验,开展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公众旅游可持续宣传教育等。

旅游永远是主观的,我们监测的是游客们主观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就是“游客情感数据”。我们的调研为当地政府提供科学依据,但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建旅游厕所、保护文化遗产都需要经过各种审批,各种社会问题也会相互牵连。



关键词:大湾区

大湾区智慧旅游的智慧化水平

与湾区城市经济科技地位不匹配

南都:2020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为加快推进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这份报告推出的背景是什么,有没哪些印象深刻的调研内容?

徐红罡:蓝皮书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旅游发展的主要建设任务展开深度研究,重点对大湾区旅游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综合性、专题性的领域和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分析与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南都:结合“蓝皮书”的研究,您对于大湾区发展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有哪些建议?

徐红罡:总体来说,应该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许多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海洋与海岛资源是湾区的优势,但是海岛海洋旅游发展不足,相关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充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海岛旅游产品以大众海洋观光为主,以海滨度假旅游为辅,高品质的海洋海岛旅游产品较为缺乏。游客的主要活动就是观海景、吃海鲜,缺少深度体验式的休闲旅游产品,且很多海岛、海湾的旅游开发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色。

大湾区智慧旅游的智慧化水平与湾区城市经济科技地位也不匹配。实验室对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城市的智慧旅游做了详尽的分析,发现其智慧旅游的创新性和普及性均落后于内陆一些城市。产品类型单一、开发深度尚浅、缺乏吸引力。只实现了信息电子化,未达到智能化,不具备预见性,缺乏更多内容板块的建设,未开发智慧旅游体验产品和管理产品。这有可能是湾区的智能化水平比较高,因此不需要专门的智慧旅游;但是从游客角度和目的地管理角度看,专门化的智慧旅游应该还是需要的。

工业文化是湾区的文化的重要组成;湾区有很多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利用远远不足,这个部分需要加强。

中山大学 大湾区.png


南都:大湾区文旅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借鉴?

徐红罡:大湾区针对的是国际性的游客,这些游客都很有旅行经验,他们对旅行品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更多更好玩更个性化、时尚化的主题旅游,而且必须在推广营销方面再动动脑筋。大湾区不缺资源,服务也很好,但缺的是故事,是品牌,还有更为丰富的产品。

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东京湾区的做法,东京湾区在近年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年轻人都喜欢去那里玩。除了自然资源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特别是年轻人们喜欢的卡通文化、COSPLAY等。东京湾的服务水平也较高。

南都:大湾区有哪些资源优势?最缺的是什么?

徐红罡:大湾区资源很丰富,除了我们日常关注的城市,湾区自然资源、乡土资源都很丰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大海有湖泊,还有很多工业遗产,这都是很宝贵的旅游资源。湾区的乡村景观有岭南独有的特色;工厂的建筑设备也很特别,很多年轻人对工厂不了解,充满了好奇心。如果能把这些工厂活化,做成创意酒店、表演场所也是蛮有意思的。另外,湾区的城市最缺的就是世界性的博物馆或美术馆,这是世界旅游湾区的标志,整个湾区还没有一个非去不可的文化场馆。

pic_859042



实验室大事记

2005年7月26日,世界旅游组织在阳朔正式设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由中山大学负责技术监测,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第一个旅游观测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

2010年7月19日,中山大学与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马德里达成共识,将中山大学设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工作的技术支持单位,并依托中山大学成立技术支持机构。

2010年9月28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负责中国乃至将来的亚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的管理与监测等技术工作,以保障监测工作持续、全面、有效地进行。

2017年11月19日,江门观测点正式揭牌,成为中国第九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

2019年10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主导的阿者科项目获得教育部最佳扶贫案例。

800x526_60e8287e6f59b.jpg

2021年7月7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组委会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议中心为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分享“阿者科计划”的旅游扶贫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601200711.jpg

出品: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统筹: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视频:实习生 陈兢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毓玲,陈养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