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市值超千亿的科大讯飞发布公告,称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安徽科大讯飞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讯飞医疗”)上市。本次分拆上市完成后,公司仍将维持对讯飞医疗的控股权。智慧医疗业务作为近年来科大讯飞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未来其在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母公司仍持股51%
公告指出,根据科大讯飞总体战略布局,鉴于控股子公司讯飞医疗的发展,为推动讯飞医疗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迭代、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拟筹划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的议案》,董事会同意筹划公司控股子公司讯飞医疗分拆上市事项。
本次分拆上市完成后,公司仍将维持对讯飞医疗的控股权。
截至公告发布日,母公司科大讯飞持有公司51%的股权,系控股股东;同时,安徽科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9.18%,合肥正昇信息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18.55%的股权,科大讯飞创始人之一的胡国平持股7.37%;其余股东还包括深圳市天正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海南耘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
记者梳理发现,科大讯飞于2016年5月成立控股子公司讯飞医疗,其旗下的主要产品包括“云医声”“健康海西”“云医声佳木斯定制版”等,其中云医声系借助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语音搜索、人脸声纹识别技术,打造的一款专为医疗领域打造的住院医护移动工作站。
讯飞医疗董秘表示,讯飞医疗作为科大讯飞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健康良好增长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股东长期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科大讯飞提示称,本次分拆上市尚处于前期筹划阶段,项目实施尚需满足多项条件方可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取得公司股东大会对本次分拆上市方案的正式批准、取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履行证券交易所及相关有权部门的审核程序等。
业务收入占比低 投资人士:分拆让不同板块得到合理估值
记者梳理科大讯飞过往年报发现,2018年至2020年,智慧医疗业务分别产生收入7525.11万元、1.85亿元、3.13亿元。三年间增长超3倍,是科大讯飞增速第二的业务,仅次于智慧教育业务。
据介绍,科大讯飞的医疗业务主要有三个项目,包括智慧医院服务(如提供门诊/住院语音电子病历等服务);智医助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辅诊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在线诊疗服务)等。
然而,从收入占比看,这一业务在公司总收入中仍占较低比重。2019年,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19亿。其中,智慧医疗服务实现营收18.4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83%,较同期增长145.5%;2020年,这一比重有所上升。科大讯飞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30.25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3.64亿元,其中,智慧医疗业务贡献了2.4% 的收入,较同期增长69.25%。占公司收入“大头”的业务为公司另一个重点布局的智慧教育领域(教育领域占比32.14%)。
2019年科大讯飞年报
2020年科大讯飞年报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告诉奥一新闻记者,分拆上市是今年的热点话题,不少公司都有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公告。“一般都是将旗下占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规模较低的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占比高了就不符合分拆上市条件了。” 王骥跃认为,科大讯飞分拆上市之举主要是为了新业务板块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做新板块更有效的股权激励,并在上市公司平台基础上让新板块更独立的发展,而又可以不那么受原体系惯性的影响,让不同板块的业务得到更合理的估值。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AI(人工智能)赋能了医疗更多新场景,吸引了众多公司纷纷布局这一赛道。天眼查信息显示,讯飞医疗自成立以来获得了4轮融资,包括科讯投资的加注、鸿道投资的入股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招商资本旗下的深圳市天正投资有限公司于2019年底以6000万人民币受让3%的股权,有消息称这次的融资对应讯飞医疗的投后估值为20亿元。
智慧医疗存巨大增长空间
华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短期来看,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保持双位数的稳健增长,未来空间广阔。目前,美国智慧医疗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相比之下,中国智慧医疗的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例仅有0.5%,长期产业存十倍潜在增长空间。
2020年,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得智慧医疗的作用益发凸显,加之后疫情时代,政府对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高度重视,使得智慧医疗行业发展迅速,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也在规范基层诊疗行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等民生领域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自成立以来,讯飞医疗持续探索技术赋能医疗。其中“智医助理”已成为业界唯一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系统,已在全国超过200区县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常态化使用,日均提供超过400000条辅助诊断建议。今年3月,讯飞医疗AI平台上线,提供包括云医生、超声助理、病历质控、辅助诊断、医学检索等服务。
科大讯飞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智慧医疗目前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在持续进行“软件+硬件+服务”的产品模式和“2B+2C”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探索。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