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产业集群核心布局佛山,专家建议佛山制造业加速开放合作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1-08-10 21:45

日前,《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

作为广东省制造业大市,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都将佛山作为重点布局城市。其中,其中包括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等5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和新能源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佛山作为核心布局城市。

新机遇下,如何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一条“佛山路径”?

在观察者看来,佛山面临的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也是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的难题。在“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下,佛山应加强城市合作,坚持开放合作发展,“佛山越开放,越能用足用活省内外、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佛山的制造业就会越有活力。”

DT9A0881 国星光电生产车间.jpg

佛山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布局

佛山抢抓两大趋势发展机遇

“规划着眼创新与实体经济新格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站位很高、要求更高,从创新、产业、格局、路径突破方面都给予明确指引,对于佛山来说是重要的机遇。”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经济学副教授穆向民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整体规划指引下,佛山首先要抓住全球制造业开放合作、科技和产业融合这两大趋势,“过去我们抓住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现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加快调整,围绕制造业的开放合作也要更广、更深。”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重点发力的产业领域主要分为三大重点,并以此绘制了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图。

20个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都将佛山作为重点布局城市。其中包括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和现代农业与食品5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和精密仪器设备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佛山作为核心布局城市。

DT9A0990 智能车间.JPG

位于佛山的某智能制造车间

新机遇下,如何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一条“佛山路径”?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总结,第一,要继续坚持制造业立市,以制造业为本,这是佛山过去、今天和未来都要坚守的发展道路;第二,制造业的重心在企业、希望在企业、未来在企业,一定要培育好市场主体;第三还是要抓创新,全力促进数字化智能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第四,要走协调发展道路通过整合,土地、市场、技术、数据等要素,使之发挥最大的集聚和规模效应;第五,要坚持开放合作发展,佛山越开放,越能用足用活省内外、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佛山的制造业就会越有活力。


佛山与广深等城市

加强产业协作分工

值得关注的是,为更加清晰、直观表和展现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首次以“三星、二星、一星”分别代表“核心城市、重点城市、一般城市”的方式标注每个产业在全省21个地市的布局,为区域优势资源要素集聚和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谋划提供科学引导和政府决策支持。对于同星级城市,将依据不同重要程度,强化产业协作分工,共同达到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三个星级也对应着三个产业发展梯队,三颗星的地市代表产业发展核心城市,整体处于广东省该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梯队。

以佛山为例,佛山在产业集聚群发展中获得“三颗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5个,在珠三角地区,智能家电同样获得“三颗星”的还有珠海和江门,与佛山共同作为核心布局城市,协作产业集群发展。

从城市合作层面来看,同样作为核心布局城市,佛山将与广州加大在汽车、先进材料与现代农业与食品方面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力;与深圳加大汽车产业协同;与江门加大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与东莞形成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协同发展。

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表.png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布局佛山的产业集群同样也有5个,从城市协作来看,佛山在这一领域与广深的协作更加密切。在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和精密仪器设备5大产业均与广州、深圳同样作为核心布局城市,协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表.png


为全省制造业城市转型探路

佛山要进一步开放合作发展

有观点认为,近年佛山部分传统产业竞争力有所减弱,新动能和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足够集聚效应,整体发展势头有所放缓。

对此,陈鸿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制造业城市,佛山现在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这是佛山目前遇到的困难,也是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的难题。

目前佛山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度很坚定,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努力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

“一是制造业结构调整转的具体方向和工作抓手还有待进一步清晰;二是当前国内外市场周期、技术周期对佛山制造业转型的制约较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三是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还不均衡不充分,企业创新力度和覆盖面广泛度不够。”此外,陈鸿宇还提到,佛山还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合作,“顺德、南海和禅城等各区都各具发展优势,但要像深圳和东莞学习,全市一盘棋来规划和发展,才更有助于连片大项目的发展。”

“除了内部开放程度不够,佛山外部开放也要加强,进行城市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最好能有几个跨区域共建的制造业大平台,可以在佛山,也可以在珠西和粤西粤北等地。”陈鸿宇指出,佛山产业要更好的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开放合作这个优势。

城市协同发展,这也是本次《规划》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协作机制,支持各地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强化产业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持续深化产业共建,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加大城市协同创新

争取政策红利的“二次赋能”

广东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取得战略性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在观察者看来,佛山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走向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的趋势,同时,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也将为佛山争取到更多的赋能。

“过去佛山产业以自我发展为主,比较低调务实,对外协同相对不足。”穆向民认为,但是在“双区驱动”以及落实省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的格局下,佛山要主动开放,抓住更新层次的机遇。“在全省产业布局中,对广深等城市赋能更强。在核心重点布局佛山的产业领域,佛山有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没有核心布局佛山的,可加大城市协同创新获得政策红利的二次赋能。”

对此,穆向民认为,佛山必须要实现几个突破,首先需要产业理念突破;其次是发展格局的突破,佛山必须要加大协同合作开放的理念,更深、更广、更新的与港澳、广深等城市展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既要尊重“十四五”规划对佛山的产业定位,也要突破跨区域合作,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创新要素、技术和产业的拓展。

同时,加强城市合作,促进形成“创新能力+先进算力+通用技术能力”的创新技术设施集群体系。


延伸阅读:

强芯工程和“卡脖子”工程的佛山担当

《规划》指出,到2025年,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年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的佛山,其今年上半年的半导体产业项目投资迎来小高潮,禅城区总投资5亿元的蓝箭半导体封装测试建设项目于4月开工,而落地南海的汇芯高端半导体芯片产业化项目,投产后计划年生产600万枚小功率智能功率模块产品。

《规划》也给佛山的芯片制造下了“任务”。在这一重点细分领域,要求佛山依托季华实验室推动建设12英寸全国产半导体装备芯片实验验证生产线。虽然该生产线的面纱尚待揭开,但“顶天立地”的季华实验室已经逐渐地在探索中摸出了强芯之路。

就在两个多月前,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季华实验室举行,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为主题,立足佛山、辐射全国,推动佛山泛半导体零部件集聚区快速建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枢纽地位。

目前,季华实验室已争取到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12项,总经费超过5亿元。在其承担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软件、芯片与计算”专题中,就是围绕着芯片制造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开展攻关。在与半导体技术公司的项目合作中,研发出SiC产业链条“卡脖子”核心装备已实现产业化并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在推进我国半导体芯片国产化进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到今年10月,佛山将举办第五届国际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这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国际性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会与季华实验室联合承办。落到实处,季华实验室下一步的规划是建设半导体装备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以半导体装备关键零部件为切入点,推动佛山泛半导体产业和泛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刘钰滢   徐劲聪  陈培均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编辑:路漫漫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