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吕喜龙
东经113.49度,北纬23.11度,坐落着中国南方广东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华坑村。
1986年的秋季,这个小村庄迎来了一位至尊至贵的客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菲利普亲王为什么访问名不见经传的华坑村?据村里健在的老人们说,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夫妇非常喜欢中国菜,特别喜欢粤菜,他们的御用中国厨师就是早年移民英国的华坑人。伊丽莎白女王享受粤菜,炖汤、海鲜、点心,几乎样样满足胃口。
菲利普亲王不仅喜欢吃,更喜欢探究吃文化。他一直有个疑问,同样的食材,为什么经过中国厨师的调制,就会花样翻新、口感独特?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到这位中国厨师的家乡看看,是什么神奇的土地养育出这么神奇的厨师,是什么深邃的文化锻造出这么奇妙的手艺。
这一次,他有幸陪同女王访问中国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在得到女王恩准后,菲利普亲王轻车简从,不顾中国南方中秋余暑,兴冲冲来到华坑村访问。接待外国亲王、英国贵宾,对这个小村庄来说,那可是破天荒的事。村民们不敢怠慢,他们连夜准备,选择在简汝开家接待。
简汝开当兵退伍回乡,见过世面,带头在村里办起了养猪场,还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养鱼、一片十几亩的山林地种养橙子和香蕉。简汝开很有头脑,杀猪卖钱、猪粪养鱼,鱼塘每年清塘一次,塘底淤泥又是橙树的好肥料。前两年,简汝开花了8000块人民币建起了这栋二层小楼。简汝开养猪致富,置办了当时时髦的家具家电——几件硬木家具、自行车、缝纫机、电饭煲。
简汝开把凡是能够看得过眼的、拿得出手的好东西,全部摆放在客厅。没错,是客厅而不是厨房,居然摆放了两个奢侈的半薪电饭煲!电饭煲为什么不放在厨房,而是摆放在客厅的显眼位置呢?中国人好面子,有粉搽在脸上,那是专门给亲王看的!简汝开还采摘了自己耕种的新鲜橙子、香蕉,供亲王一行品尝。
广州毗邻香港,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黄埔由于黄埔军校的原因,也蜚声海外。改革开放以来,华坑村也像中国其他广大农村一样,实行包产到户,家家户户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里,辛勤耕耘,春天播下希望,秋天收获丰收。华坑村在南方来说,土地资源相对充裕,人均水田超过2亩,还有山坡林地。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没有寒冷的冬季,植被四季葱茏。
秋季的田野,水稻抽穗,林木苍翠,鸟语花香。白日的阳光,透过云朵,洒下万道金光。斜阳西下,牧笛声声,炊烟袅袅。夜阑人静,百鸟归巢,蛙鸣欢愉。菲利普亲王在待客室饮茶小憩后,徒步行走在华坑的田园林地,他要好好欣赏一下这块梦思夜想的神奇土地。“Very good!”“Great!”“Wonderful!”亲王不断发出由衷的赞美。
时光荏苒,春秋更替,转瞬间,35年过去了,华坑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笔者走访了华坑村。
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菲利普亲王访问华坑村时的泥砖房早已不见踪影,就连当年接待他的那栋二层小楼早已变成四层钢筋水泥楼房。农民们家家建起了漂亮的四层楼房,外立面不是高等级的外墙砖贴面,就是用大理石装修。室内有线电视、网线、电话线,按需设置。广东人喜欢红木家私,家家户户都购置了中高档红木家具。汽车已经成为华坑村民的标配,一辆起步,两辆、三辆见怪不怪。泥泞的村道全部建设成高标准的水泥路面,鱼塘雕栏围砌,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休憩场所。
生产方式告别原始。飞利浦亲王观光的稻田已经变成棋盘式蔬菜地。村民们选择缓坡、山脚建起了一栋栋厂房,村民们或自己经营,或出租办厂,经营仓储、物流,路面货车穿梭如流。很多中年人变成了老板,整天奔走于全国各地。年轻人或进入公司谋职,或自己经商,通过网络,展开世界贸易。老年人也不闲着,他们把一块块剩下的农田,整理成棋盘式的菜地,艺术般耕种着花样翻新的无公害蔬菜,惬意地摆上自家餐桌。
文化娱乐时尚多元。村民们翻新了他们的祖宗祠堂,婚丧嫁娶依然在祠堂摆酒,其乐也融融,其丧也戚戚。同根同宗的传统血脉文化一脉相承,凝聚力没有被时间冲淡,“祖德生辉,锡祉蕃衍”的祖训代代传承。琴棋书画不减,影视网络陡增。富裕了不忘健身,村里开办了“争赢羽毛球馆”,羽毛球运动成为该村男女老少的共同爱好。
小村庄折射历史大变迁。华坑村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简姓,据族人口口相传,他们的祖先来自南宋时的中原。数百年来,他们延续传统的农耕方式,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落后的耕种方式和“大锅饭”双因素叠加,村民们解决了温饱,但是物质生活依然十分贫乏。“家无余粮。”现任社长简浩彬五十多岁,精干黑瘦,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表达方式如同他的工作方式一样简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行广东以后,华坑村解放思想,大力集资办厂,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村民的钱袋子一天一天鼓起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家家一栋四层楼,那是正宗的乡村别墅啊!你们城里人住得哪有我们舒服啊!”副社长简志彬年轻一些,长得人高马大,说话底气十足。“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像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是黄埔铁军,敢于迎着困难上,敢于破解发展难题。下一步,我们会与开发区的国有企业合作,拆掉我们的旧厂房,共同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产业园区。我们也要在黄埔高端智造与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副社长讲起来胸有成竹,嗓门洪亮。
小村庄折射世界大变局。“以前我们是和英国打仗,开放了、门开了,我们就与世界和平共处,这不,英国的女王老公也来我们村访问了。”谈起英国菲利普亲王访问华坑村,社长显得有些激动。华坑是黄埔区红山街道双沙社区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双沙集体经济组织的一个经济社。在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强行闯入珠江,明目张胆对华侵略。这一年,位于现在双沙地界的清朝官兵,利用有利地形和设置在山顶的火炮给予英军迎头痛击,给英军造成重大伤亡。英军诡计多端,抄后山小路,突然袭击清军炮兵阵地,400余名清军官兵,与英军展开殊死的肉搏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些阵亡的清军遗体就合葬在华坑村旁边的牛山上,道光皇帝还亲自题写了墓葬牌匾。当年的双沙人民都参与了抗击英军战斗,与英国结下血海深仇。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收回香港、澳门的构想后,英国终于妥协,与中国签订了归还香港的协议书。和平来临,华坑人民不计前嫌,热烈拥抱世界、热情接待英国贵宾。“总书记说得对,我们就是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次疫情防控就可以说明一切,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村庄可以独善其身。我们防住了,外国的病毒还会传进来,今年5月我们广州发生的疫情不就是这么发生的吗?”副社长讲起来一套一套的。
小村庄折射使命大担当。“小康我们早就实现了,现在是怎么发展的更好的问题。”谈起基层治理,社长一言中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广东在四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四是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怎么样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就我们华坑来说,在共建共治共享这些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关注经济发展多,关注基层治理少。就拿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洁来说吧,街道财政也花了不少钱,请了环卫工人,建设了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设施,硬件够硬了。可是为什么我们华坑在市区两级检查中屡屡失分呢?我看,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认识不到位,群众乱丢垃圾的陋习作祟。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自己带头,就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那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副社长看起来经过深思熟虑,讲起来滔滔不绝。
小村庄折射发展大跨越。“过去我们是种什么吃什么,现在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社长谈到吃饭问题,露出了少见的笑容。“吃算什么!看看我们的交通工具。过去出门靠退,去趟市中心,先得步行差不多两公里,才能坐上公交。现在公共汽车站就在村口,二十分钟一趟车,抬腿就走。地铁站就在黄埔东路,坐汽车一站,转乘地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方便得很!村里好多人几乎都不用公共交通,开自己私家车,上班度假说走就在。小汽车在更新换代,村民们的思想也在更新换代。好多人购置了新能源汽车,淘汰了原来耗油量大的汽车,我们也要以实际行动支持碳减排,打赢蓝天保卫战。还有旅游,国内游已是家常便饭。出境游,再不是梦想。很多家庭不仅常去港澳走亲访友,观光购物,东南亚是度假胜地,欧洲、北美、日本、俄罗斯也是村民们出国旅行选择的目的地。”副社长侃侃而谈。“我出国旅游去的第一个国家就是英国。为什么?亲王来过我们这里,后来有钱了,就想看看英国是个什么样子。我去了白金汉宫,把门的卫兵听不懂我的话,不给进去。很可惜,没有看到亲王。”简汝开憨厚地说起自己的英国旅游经历。是啊,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今天普通百姓出国旅游,这是多么伟大的历史跨越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停止的逐梦过程。
小村庄折射时代大画卷。2020年春节期间,肆虐的新冠病毒袭击武汉,灾难降临全中国。今年5月21日,广州再度发生新冠疫情。能不能打赢疫情遭遇战、阻击战,考验着全国人民,当然也考验着华坑村。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华坑的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结构也今非昔比。菲利普亲王访问华坑村时,这个小村庄的人口不足200人,人口构成都是清一色的华坑人。现在不同了,华坑村的户籍人口超过400人,常驻华坑的外来人口1500余人,分别来自湖南、湖北、河南等26个省份。华坑村可以说是东西南北人口大聚会,华坑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人口大迁徙的一个缩影。“我们从来没有把外地人当做外地人,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外地人。说起人口,社长一脸严肃。“去年春节期间,湖北发生疫情,好多老乡(他们对居住在本村外地人的称呼)回了老家回不来,有的想回老家又回不成。我们就发动群众,党员带头,对回不去的结对过年,对回不来的解决他们出租屋管理的后顾之忧。疫情控制后,这些老乡陆陆续续返回华坑,我们也绝不歧视,和本村人一视同仁。比如今年举行的全员核酸检测,我们都一样,免费,但必须排队。平等,不要刻意照顾,我想,这是大家最希望的社会准则。”讲到这些问题,副社长底气十足。
“我也说几句”,一直沉默的老社长简汉邦开口了,“原来不仅仅是人口少,关键的问题是人口素质低,像我这种高中学历的也是屈指可数。我从当社长开始,一直到后来担任村书记、联社董事长,一直激励青少年读书成才。从八十年代开始,本村人考上普通大学的,奖励1000元,考上重点大学的,奖励2000元。现在可以这么说,家家都有大学生,今年,我们还有一位硕士毕业生考上了北大读博士!”老社长很动情,讲得眉飞色舞。
“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共产党”,这是华坑村民的口头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华坑村民感党恩,跟党走,不仅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全村没有发生一例感染,而且决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建设美丽华坑、幸福华坑,决心用世界的眼光,继续改革开放,创造美好的明天。
青山巍峨,珠江浩荡。青山巍峨埋忠骨,珠江浩荡显风流。鸦片战争已成历史,和平发展唱响主流。中国人民铭记历史,但也从来不把历史的痛苦与屈辱当作前行的包袱;中国人民崇尚未来,总能以阳光的笑脸和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在新冠病魔荼毒世界的危难时刻,中国医生、中国护士、中国口罩、中国呼吸机、中国疫苗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中国广州黄埔已经成为医疗物资的重要生产流通基地,一批批紧缺医疗物资从黄埔装船,直通欧洲,当然包括英国。
华坑人民,就像当年接待菲利普亲王的简汝开一样,个个怀揣一颗善良之心,他们为菲利普亲王的仙逝悲痛伤怀,他们为菲利普亲王不能再访华坑而遗憾。他们热切盼望英国王室成员随时来华坑做客,他们真诚希望中英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编辑:王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