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来,大熊猫、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等级相继降级。
7月7日,生态环境部宣布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8月10日,国家林草局发布消息称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至“近危”。
两者降级的主要原因是,受益于生态保护加强和生态环境改善,大熊猫和藏羚羊的野外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恢复,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余只(不包含熊猫幼体数量),藏羚羊数量恢复到30万只以上。
它们的“降级之路”并不容易。据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1974年至1977年,全国仍有2459只大熊猫,但到了1988年左右,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至1114只。这是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熊猫栖息地可食竹大面积开花和枯死,严重威胁大熊猫生存。同时,大规模森工采伐、偷猎和捕捉大熊猫等活动也对大熊猫栖息繁衍造成了严重影响。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随着国家加大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采取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强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建设等方式,在1999年至2003年间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中,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至1596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61只。截至2013年年底,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至375只。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大熊猫濒危原因与栖息地环境、自身习性等因素有关,藏羚羊的主要濒危原因则更加血腥——20世纪80年代,藏羚羊绒的巨额利润导致藏羚羊遭遇大肆捕杀。为保护藏羚羊,国家采取多项行动,包括禁止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将藏羚羊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划建新疆阿尔金山、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等自然保护区。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21年,藏羚羊数量从不足7.5万只,增加至约30万只。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不过,尽管大熊猫和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降低了,但保护力度仍不变,两者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部分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情况良好,但我国仍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生态环境部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显示,我国的4357种脊椎动物中,共有932种受威胁脊椎动物(包括极危、濒危和易危),占比为21.4%。其中,由于大熊猫和藏羚羊的种群恢复情况较好,此份名录已经分别将大熊猫和藏羚羊降级为“易危”和“近危”等级。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此份名录指出,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丧失与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脊椎动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比如,有126种受威胁哺乳动物的最主要威胁因子是“人类过度利用”,森林砍伐等原因引起的“栖息地退化和丧失”则是受威胁鸟类的致危因子之首。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分析/设计:陈志芳
数据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全国大熊猫调查、《西藏藏羚羊生物生态学研究报告》、法治日报等公开媒体报道
编辑:陈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