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自作家王安忆的六堂公开课讲稿的《小说六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小说家和教育者,王安忆在课堂上坦诚分享自己的经验,带领读者探寻小说与生活之间的通道,体验阅读与创作的乐趣。
立体书影
对写作的兴趣从什么地方源起?如何建设一个小说的世界?为什么要关注类型小说?怎样才称得上一本好小说?小说写作能不能教与学?从知青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课堂互动,王安忆结合自身经验,以讲故事的方式带出阅读与写作的机要。
精彩书摘
从儿童文学、类型小说到张爱玲和《红楼梦》,透过王安忆的叙述和拆解,不仅能拓宽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能从中窥见作者的创作理念。王安忆的讲解深入浅出,例子生动丰富,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专业写作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与启发。
精彩书摘
王安忆了不起的是,几乎每年对自己都有拓展。我惊讶于她的生活积累能力,似乎有层出不穷、用之不竭的素材,它们变成小说娓娓道来,细节丰满、亲切。——朱伟
王安忆能非常娴熟地拆解小说的机理,包括时间空间、也包括小说中涉及的产业发展规律,并将之复述出来。在校园中,王安忆叙述自己的发现,也启迪学生去发现。这些发现,都为叙述提供了新的可能。——张怡微
精彩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开展写作生涯
一 写作生涯的开端——一篇没有面世的文章 3
二 创作儿童文学的阶段 7
三 文学创作的开始 12
四 第一部长篇小说——《69 届初中生》 21
五 写作的再发现——美国留学的启蒙 28
六 生活经验——重要的是内心 36
第二章 漫谈阅读与写作
一 语言的魅力 43
二 农村的阅读生活 46
三 礼失求诸野 49
四 诗与真 53
五 文字里的生活 57
第三章 细看类型小说
一 类型小说的模式 79
二 类型小说的地位和分类 81
三 类型小说的结构 87
四 中西小说之不同 101
五 建设逻辑的原则 106
六 非类型小说 109
七 怎样才称得上一本好小说? 115
第四章 从小说谈文字
一 小说的存在 119
二 对文字的执着 121
三 文字的生命 127
四 共识的说服力 132
五 文字的表达 136
六 逻辑的追寻 141
第五章 小说课堂
一 写作实践课 151
二 空间的意味 158
三 世事洞察皆文章 163
四 课上的故事接龙 166
五 生活找灵感 170
六 隐喻和事实 175
七 爱情和美学 178
八 自由和限制 182
九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写作 188
第六章 读张爱玲与《红楼梦》
一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 193
二 张爱玲的世界观 196
三 张爱玲的伊甸园 205
四 张爱玲的文艺观 218
五 张爱玲与五四运动 221
后 记 230
作家王安忆简介
片段试读
写作生涯的开端——一篇没有面世的文章
1977 年,我写下第一篇获出版社接纳的文章。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文革”还未结束。那是1976 年上半年,历史还是按照前十年的节奏和去向进行,当时的年轻人正处于动荡、不确定的命运当中,有的做工人,有的做农民,亦有的得到工厂或农村的推荐得以求学。但还是有些事情开始变化,沉寂已久的出版业慢慢恢复起来,出版界开始想要出版一些杂志、书籍,报纸也有一点点要恢复文艺副刊的迹象。那时上海有一家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本知识青年的散文集,就是在“文革”期间停业多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当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这本散文集时,吸引了很多喜欢写作的文学青年投稿。其实“知识青年”这个词在当时的界定相当特殊,它指的是受过教育但又没有完成教育的青年,这些青年分布在城市和乡村各个地方,但更是指那些从城市来到乡村的中学生。其时,我已经离开农村,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歌舞团体工作,但身份仍然是知识青年。我的一篇散文就获这本书的编辑接受了。有意思的是,担任我这篇散文的编辑,是当时很具影响力的知识青年张抗抗。张抗抗可以说是知识青年作者的先驱,在70 年代已经出版长篇《分界线》,当时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借调来做编辑,成为我的文章的责任编辑。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她不比我年长几岁,可是已是一个成熟的作家,由她担任我的责编,我这篇文章已经成功了一半,最后也真的录用了。
可是政治环境很快产生了极大的变化。1976 年10 月, “四人帮”被打倒了,“文革”结束,这本书的立场变得很尴尬,是否该出版呢?对这些青年来说,他们都经过了漫长的组稿、改稿、最后定稿的历程。书已印成册了,我们眼巴巴地等着书籍出版发行的这一天,可是意识形态的大转变远远超出这本书里的思想。在这本书里,我们所表达的生活理想,例如决心永远坚定地站在工农的岗位,永远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未必言不由衷,但多少是受形势的驱使。事实上,这种价值观在1976 年,特别是后半年,已受到很大的质疑。整个上山下乡运动在青年们的具体遭际中受到质疑。以这样运动的方式处理青年的命运是不是妥当?年轻人是不是还应有更合理的生活追求、更多机会的选择?求学是不是一件正当的事情?教育是不是要延续下去?如何评定前十七年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所有的疑惑在这个时候全都露出水面,获得正当性与合法性。所以出版社最后把这本书的出版搁置下来。然后,又过了些日子,出版社写了一封信给我们,信的内容说:由于形势的变化,这本书不进入发行,已印刷的成书送给各位一本留作纪念。可惜我那本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书名也忘了,只记得我的那篇散文名字叫作《大理石》。第一篇印成文字的写作没有问世,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开端,自己个人的写作受到社会的承认,原来把自己写在本子上的文字变成铅字、公开展现是可能的,所以我也愿意把自己写作的开端定于1977 年。虽然这篇散文没有机会面世,但它还是跨越了一个写作社会化的过程。这一篇短短几千字的散文,可说是开始了我写作的道路,建立了我的自信心和兴趣。有时候我们不能让年轻人过于失望,因为失望会挫败意志,而我是很幸运的,我的写作没有遭受过多的失望,所以能一直保持信心。
编辑: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陆洋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