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8月16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今年以来的工作,对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推进珠江沿岸海珠段高质量发展及下半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海珠区珠江沿岸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记者还获悉,上半年海珠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7.65亿元,同比增长13%。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实现快速增长,达到31.4%,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4.4%、增速全市第一。
琶洲试验区发展迅速,多个项目投产运营。琶洲实验室数十个应用场景落地。下半年,海珠区将争取广东数据发展中心项目落户琶洲,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
上半年,海珠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7.65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209.96亿元,增长30.2%;59个“攻城拔寨”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9.5%。
琶洲试验区发展日新月异,阿里巴巴等8个项目投产运营,名创优品等4个新项目开工建设,琶洲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数理基础、核心算法、智慧医疗等领域布局56项重点研究项目,52个优质数字经济应用场景落地推广。
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和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建设取得新进展,环中大创新生态圈、新港科技创新大道加快构建,洪德巷改造项目启动建设。
产业发展优化提升,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增长31.4%,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4.4%、增速全市第一。
海珠区成立市人大常委会琶洲试验区立法联络站,深入实施安商暖企“五个一”机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659个,组建首席教育服务官、首席医务官队伍,60个政务事项实现“湾区通办”,156项实现“五省四地通办”,营商环境4.0改革持续深化。
上半年,海珠区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不断深化。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沥滘村6个复建地块和3个融资地块建设进展顺利,新市头村复建房基坑开挖,赤沙等6个村启动房屋拆卸,石溪等7个村选定合作企业。
“外联内畅”交通网络逐步构建,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主体工程完工,十多年未建成的新化快速路全线通车,第一座珠江人行桥——海心桥建成开放,环岛路建成25.3公里,海珠湾隧道加快征拆步伐,会展西隧道、鱼珠隧道全面进场施工。
海珠湿地品质持续提升,阅江路碧道6.6公里全线贯通,高标准打造了全市首个党建公园、洲头咀智慧碧道。广州塔景区综合环境品质提升初见成效,羊城广场平台层今年底建成运营。
推动琶洲试验区与横琴、前海深度对接
下半年,海珠区将抢抓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着力加快琶洲试验区建设。聚焦“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推动琶洲试验区与横琴、前海深度对接,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发挥更重要的平台作用。大力推进申报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工作,积极争取设立省人大常委会琶洲试验区立法联络站。
海珠区将力争广东数据发展中心项目落户琶洲,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琶洲智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探索打造数字经济“琶洲指数”“琶洲标准”。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上下游+研发+金融+应用场景+人才”的产业生态圈建设,重点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集群集聚壮大,争取更多科技创新先行先试事项优先适用于琶洲。
二要着力发展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海珠区将发挥广交会辐射带动作用,在链接内贸和外贸上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展会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头部企业落户,培育支持本土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亿级、十亿级高端商务楼宇培育,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推动成立区楼宇经济发展促进会,提升楼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三要着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海珠将开展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未来产业,以“链长制”为抓手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和数据生产要素统计工作,完成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及细分领域研究,进一步开放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四要着力培育消费增长点。海珠区将抢抓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全面加快中高端商圈规划建设,推动琶洲核心商圈提质升级,推进江南西—太古仓片区、滨江片区、广州塔、中大、广纸—沥滘片区、海珠湿地六个区域商圈发展壮大。
谋划好、实施好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海珠区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把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谋划好、实施好。
一要在空间布局上强统筹。坚持高起点规划,聚焦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的目标,高水平编制实施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生态景观、文化保护等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实施步骤,为城市塑造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复合功能和文化魅力。
坚持高标准建设,立足“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在珠江沿岸29.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推进12个贯通提升单元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高端产业带、科技创新带、历史文化带、都市景观带、滨江休闲带、公共服务带,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效益相统一。
二要在资源整合上提质效。海珠区将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围绕“城区面貌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十年焕然一新”目标,紧盯琶洲东区、广纸、石溪、沥滘等珠江沿岸重点区域,成片连片推进13个城中村、13个旧厂房、48个旧街区改造,优先推进沿岸旧村旧厂改造,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平方米建筑发挥最大效益。
三要在功能设施上补短板。海珠区以实现42.2公里环岛路全线贯通为重点,不断织密“对外联通、对内畅通”交通网络,优化道路、轨道、水上立体交通线路布局,增强滨江一线道路慢行功能、二线穿越交通功能,推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开通往返香港国际机场的水上客运航线,逐步构建水陆联动、快慢相宜、便捷舒适的现代交通体系。
推动民生事业得到新发展
海珠区将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疫情防控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来抓,按时保质完成疫苗接种等任务,稳妥有序做好会展、秋季开学、国庆假期等重要节点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扎扎实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和分级配置,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健康海珠战略。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羊城行动。
毫不放松抓紧抓细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海珠区将出台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服务水平的标准规范体系,持续推进阅江路、会展片区、海珠湿地等重点区域综合环境品质提升;以广州塔区域智慧化社会治理和广交会区域智能交通管理为切入点,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