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8月18日,国新办举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了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黄润秋表示,“十三五”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一个快车道的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十三五”时期也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
总结经验,他强调,应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和刚性约束。
黄润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
2014年,中国修订了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环境保护法》。修订后,这部法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之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25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制定和修订,其中包括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固废法、环评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核安全法,以及近期出台的长江保护法、排污许可条例等等。
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了执法检查的力度。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陆续出台了几十项创新的制度和改革方案。比如,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的改革,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的改革,并基本实现了全国污染源排污许可的全覆盖。
黄润秋总结,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尤其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项制度的改革,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利剑”。
黄润秋介绍,2019年起,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入第二轮,中央企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纳入到督察范围中。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第三批督察。
谈到督查成效,黄润秋认为,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责任很重要。他表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这几年都得到了明显增强。许多领导干部反映,督察使他们思想深处受到震撼,特别是通过加强边督边改、典型案例曝光,很多干部受到了警醒,压力得到了有效传导。
谈到今后的工作,黄润秋认为,应坚持形成大环保的工作格局。这个大格局的基本特征,就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南都见习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