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首次采用星级图的形式划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布局相关产业的重要程度。
珠三角依然是产业布局的重镇,广深更是在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均位列核心城市。粤东西北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的布局中,在全省中占有核心或重要位置。
《规划》还提出,要“充分利用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工作。”
陈新,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从去年公布的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到近期发布的《规划》,均参与其中。
作为广东省制造业规划专家智囊团成员之一,陈新如何解读《规划》?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表现如何?《规划》将对广东制造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近日,南都记者就一系列问题,与陈新展开了一次对话。
陈新,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业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协兼职副主席、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含数控一代)专家组组长、《机械工程学报》编委。
1/关于规划方案
南都:你如何评价广东这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规划?
陈新:广东经济的基本盘是制造,所以省委十二次全会第一条就强调广东要坚持制造立省不动摇。书记省长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个话。我们这么大一个省,如果经济脱实向虚,很多人可能会没饭吃。只有把制造业牢牢抓在手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规划》中的制造业布局,应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合乎广东实际、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甩掉西方的卡脖子之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包含在整个布局中。
《规划》中布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我省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很多领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不是凭空做的产业规划,是符合广东产业实际的,加上我们有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支持,我相信“十四五”规划一定会落地。
10年以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我们会再造一个广东,我们的GDP或者工业增加值可能会再翻一番。
南都:这次规划主要是针对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布局,总体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陈新:个人理解,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区分是,产业规模已经比较大,全省的产值加起来在5000亿及以上,为支柱产业;目前规模还不是太大,但发展前景好,为新兴产业。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第二个原则是粤东西北与珠三角要协同发展。就是把广东过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制造业的优化布局,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按照“一核一带一区”的战略格局进行制造业的整体布局和优化。
2/关于区域协调发展
A/
珠三角的发展极端重要
南都:珠三角一向是广东的制造业重镇。从这一轮规划来看,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还是在此重兵布局,你怎样认识珠三角在广东制造业规划中的作用?
陈新:珠三角的发展极端重要,新一轮发展中,要瞄准国际科创中心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以更高标准、突出创新驱动与示范带动,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特别是要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大力推动补链延链稳链强链工作,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着眼大产业、盯紧大项目、力建大园区,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
要充分发挥“一核”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从全球产业竞争的高度、从全局产业发展的角度,系统谋划产业集群发展,整合国内外资源、推进全省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拓展“一带一区”产业腹地,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技术攻关、人才共享和要素互动,带动全省产业联动发展。
B/
湛江、汕头的领头地位一定要冒出来
南都:在粤东粤西,汕头和湛江分别布局了16个和14个战略性产业,并且在4个及以上的产业集群中为核心城市。作为省域副中心,湛江和汕头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如何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
陈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粤东粤西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但是早一些年人才都到了珠三角,自身的发展被耽误了一些时间,当然还有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湛江、汕头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带动粤东粤西加快发展,这个战略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为什么要搞两个省域副中心呢?个人的理解是,粤东、粤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产业类型有些相似。在此情况下,如果不强化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就容易造成资源缺少问题下的内部竞争,甚至无序竞争,影响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粤东和粤西都布局了石化产业。这是一个重大产业,产业链可长可短。如果我们仅仅去卖原油,产业链很短,附加值很低,会造成恶性竞争,最后大家都没钱赚。
石化产业的产业链也可以做得很长,从初级的原油,到精细化工、高端材料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湛江引进的巴斯夫,巴斯夫是石化的后端产业,它就是把石化的原始材料做成高性能的后端材料,它做出来的塑料在某种场合可以替代钢材。这样做产业链才能够延长。
沿海经济带现在布局了多个石化产业基地,未来能不能再造一个广东,形成几万亿的产值,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该产业链能不能延长。
那么产业链怎么延伸?是大家都只集中在中低水平的重复恶性竞争,还是区域共同规划、协同作战,将产业向高端延伸、向全链条发展,这就与城市群建设有关了。
粤东粤西应分工协作,这一定要有个中心。如果汕头和湛江的领头地位冒不出来,协调一致的城市群的建设就很难实现。只有按城市群的格局来进行产业布局,政策、资源共享,产业链优化,竞争力就会很强。
个人认为,这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城市群建设成效。现在省委、省政府已给这两座城市定义为副省域中心城市,赋予了一些作为城市群领头的功能,我希望他们能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C/
粤北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绿色发展
南都:在这次规划中,无论是在产业集群布局的数量上还是重要程度上,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城市都较为相似。但感觉河源处于较好位置,它有无可能成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湛江或汕头呢?
陈新:省里为什么只定了两个省域副中心?前面说过,因为粤东粤西的城市相对比较集中,产业类别也比较集中。而粤北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产业特点、产业基础和类别差别也比较大。
像河源承接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韶关也承接了一部分,而梅州相对就少一些。还有如韶关工业基础较好,在装备制造、矿产冶炼等产业上比较发达。所以它们中要建立一个龙头,带大家一体化发展是比较难做到的。
但它们有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要建设北部生态屏障,确保整个广东的绿色发展。因此,在保护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去承接产业转移,并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是粤北各城市的根本出路。
3/关于产业布局
南都:在21个地级市都有布局的产业只有两个,一个是现代农业与食品,另一个是生物医药与健康,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陈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与食品这两个产业都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所以在全省布局,是因为这两个产业在我省已有一定规模,同时,这类产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需求容量是比较大的,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粤东西北发展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也有一定的基础。各个地方都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但在细分领域里可能会有不同。如珠三角是更高端的生物医药,粤东西北则更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药材基地,做加工产业。
农业更是如此。粤东西北发展农业本身就有天然优势。特别是粤北,要实现绿色发展,一定要重视农产品深加工与农业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也是粤北将来发展的重头戏。
个人认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在技术链条上的分工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按产业链布局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产业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A/
海上风电势头正猛
装备制造业起支撑作用
南都:规划特别提到,“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中国等后发国家与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大致处于相同起跑线,可以获得换道超车新契机。”能否说说这种提法的背景?
陈新:不能笼统地讲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处于同一水平。能源是一个行业,新材料的面更大。
中国的能源技术,个人认为在不少细分领域可以说已走在世界前列,至少是并驾齐驱。比如水电技术、输变电技术、核能技术、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我国需求大、基础好,是有发展优势的。在能源变革过程中,这些技术可以起到很大支撑作用的。
我国新能源的需求市场特别大。大市场有助于产品的迭代升级,对技术本身的提升和完善也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总书记强调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的市场,新能源技术只要坚持依托好大市场不断迭代升级,是可能领先全球的。
关于新材料,它的面太广了,要说哪一个领域的材料走在前面,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有些新材料还是受制于人的。比如做芯片用的光刻胶,某种意义上仍然是被“卡脖子”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倍加努力。
南都:在新能源领域,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海上风电有哪些优势?
陈新:广东本身就缺能源,加上经济规模的继续增加,能源问题会显得比较突出。广东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在于,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禀赋,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阳江和揭阳等地,已经布局一些大型的海上风电项目,个人认为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海上风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装备产业。像发电机的叶片,比篮球场还大,这需要高水平的制造;把巨大的风机安放在海洋上,也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所以,这对广东发展装备制造业就形成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这几年广东在海上风电产业的基础建设和产业链培育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阳江的装备制造、不锈钢材料制造、碳纤维制造等等,对海上风力发电都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加快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极其符合国家需求,又符合广东本地需求,个人认为这是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
B/
没有落后的产业
只有落后的技术
南都:规划提到,“数字经济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巨大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怎样评价目前广东省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
陈新:大家知道,疫情之后,相比实体店消费,网络消费在成倍增长。疫情已让人们的消费形态悄然变化,这也会影响产业形态的变化。据了解,去年服务器的销量增长很快,说明网络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网络经济也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会带来新的需求。所以,从事制造的企业,一定要捕捉市场动态,调整产业结构。
陈新与广东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晶圆级倒装封装装备。
南都:广东现在的智能制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陈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是智能制造。根据智能制造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智能制造1.0、2.0、3.0、4.0。智能制造1.0是最原始的,2.0是数字化,3.0是网络化,4.0是智能化。广东现在是2.0-3.0为主体,2.0、3.0、4.0正在并行推进。所以广东智能制造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想特别强调:传统产业是广东一个巨大的基本盘,因为传统产业很多与衣食住行相关,与人民生活相关,不能因为发展新兴产业就把传统产业丢了,这肯定不行。传统产业中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技术去改造升级传统,包括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C/
智能制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定制
南都:广东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问题?
陈新:未来的时代,年轻人的网上生活将会越来越丰富。
目前在软件领域,APP的发展势头很足,也许它并一定是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支持的。但因为市场需求很大,所以带动了该类网络软件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领域,涉及产品优化设计、个性化定制、高效生产管控等工业软件层面,我们仍存在很大短板。应该是,工业软件开发我们欠账是比较多的,我们要先把欠账补回去,还要将工业软件上升级到网络环境。
以5G为例,5G的目的是支撑个人、企业、社会形成一个全链条的大容量低时延的数字应用。5G未来更大的作用应该是工业应用。比如,未来的工业生产可以实现跨地域、互动式、紧密性的合作生产。
如果沈阳的一家公司想要找广州某公司订一台发动机,他们可以通过高速网络与工具软件,紧密互动,共同设计一个发动机;并在制造过程时时监控,有问题可以随时调整,这就叫定制生产。
未来的智能制造时代,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实现客户深度参与的产品定制。
就像生活中限量版的包包更为珍贵一样,独一无二的产品更加珍贵。产品定制是同样的道理,是同样的文化,客户会参与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
定制对工业软件要求会更高,工业软件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技术。
所以说这种新的消费形式、消费业态会引起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催生软件、工业软件的升级与变革。
【记者手记】
制造业“跑线”专家
对广东的自信
“我这里写了份对广东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可以先看看。”刚一见面,陈新就把他拟定的一份《进一步优化广东“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递到南都记者手中。陈新在这份建议中指出,“能否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跨地区有效合作,是‘一核一带一区’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在采访中,陈新特别提到他上周在海天酱油自动化生产线的见闻。正是国内庞大市场需求的牵引,让这家佛山企业快速优化生产装备,使海天酱油厂一天的生产量达到一座日本酱油厂一年的生产量。采访结束后,他又急忙去会见一位等候多时的深圳来的企业代表。
作为一名深耕产学研领域的制造业专家,陈新认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符合广东产业的实际,符合广东发展的需要,符合广东的人文环境。
在对话中,他多次提到对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广东经济的基本盘是制造。只要把制造业牢牢抓在手上,广东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陈新在谈到沿海经济带对广东制造业的影响和对《规划》落地的信心时,两次提到,10年以后,可能会再造一个广东,广东的GDP或者工业增加值可能会再翻一番。
他说,到那个时候,广东的经济就更加稳健,整个产业形态也更加完整。而且它的抗风险能力也更强,真正使我们向着第二个一百年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他又一次强调:“我对此还是充满信心的”。
出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见习记者 王诗琪 南都记者 黄海珊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编辑: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