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证件两封家书,记录三代人的深圳情缘

南方都市报APP • 罗湖大件事
原创2021-08-25 12:12

自红色传家宝征集令发出后,在收集页面涌入了不少市民和学生的积极投稿。有些追忆了长辈的抗战之路,有些带我们回到改革开放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些则通过小物价记录了几代人的暖心情怀。对此,南方都市报特开设“红色传家宝”专栏,分享市民的红色传家宝故事,传递爱的能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圳少年霍嘉琳的红色传家宝故事。

传家宝档案

“老物件”名称: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家书

一句话简介:一张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记录着初代来深建设者的奋斗足迹;一封封家书,则牵动着21世纪初的年轻人和深圳的情缘。

传宝人说: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深圳拼搏、工作和生活过的人,见了这张特区暂住证,都会想起自己在深圳的故事。自己曾把青春奉献给了深圳的建设,庆幸有机会成为深圳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也希望儿孙们接棒,为把深圳建设得更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奶奶说,凡是曾经在深圳拼搏、工作和生活过的人,见了这张特区暂住证,都会想起自己在深圳的故事……”翻开家里尘封已久的老物件,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三年级学生霍嘉琳脑海便浮现奶奶说的90年代深圳见闻,揣着好奇,又追问爸妈2000年后来深奋斗的经历,一点一点拼凑起一家三代的深圳情缘。

1995年,张述维(霍嘉琳奶奶)带着身份证、边防证、暂住证,从辽宁老家来到罗湖蔡屋围,在一家建筑公司里做财务工作,开启了她的“深圳”生活。1997年,她还曾亲历香港回归的场景。

微信图片_20210825113749.png

霍嘉琳奶奶张述维在罗湖区人民南路深圳国际贸易中心留影。

2000年,因为奶奶的一封家书,霍嘉琳父母怀揣梦想,从上海来到深圳打拼、安家,看着这里的高楼“蒸馒头似的”拔地而起。2011年,霍嘉琳在罗湖妇幼保健院出生,但由于多种原因父母带着她又回了老家。而这时,奶奶的另一封家书,又续起了他们和深圳的缘分。夫妻二人再度回到深圳,开始了新的奋斗之路。

如今,已在深圳扎根的霍嘉琳父母,依旧把家安在了最初来打拼的罗湖。成为一名圳少年,霍嘉琳在长辈奋斗过的热土好好学习,期待以后也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奶奶的“三证”记载了过去的奋斗岁月,“家书”见证了父母和深圳的情缘,家中的老照片定格了鹏城多年发展的模样,这座城市“春天的故事”仍在续写。

微信图片_20210825114253.png



一张暂住证凝结的特区故事

每次经罗湖口岸回家,张述维都会走走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奋斗时去过的地方,看看罗湖整座城区尤其是蔡屋围片区的变化,逛逛万象城、到周边的茶餐厅吃饭。“这么久了,还是蔡屋围的东西好吃。”看着建筑越来越现代化、街景越来越美的蔡屋围,她不禁感慨。

1995年,年轻的张述维从辽宁老家来到深圳打拼。一下车厢便看到高耸的国贸大厦,不远处的地王大厦正在轰隆隆建设中。不过,彼时的深圳,虽然有摩天高楼,也有不少老旧城中村,一高一矮,见证者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来到深圳后,张述维便定居在蔡屋围一带,在罗湖一家建筑公司里做财务工作。“刚来深圳很兴奋,尤其是在罗湖,见证了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也成为一些历史瞬间的亲历者。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我亲眼到了当初的场景,兴奋到一整夜没睡觉。”她说,一开始就想着来这个被称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城市看看,不过这一看就是好几年,最后还在这里扎根了。

“那时,要在深圳安下身来必须要有三证,它们是身份证、边防证、暂住证。”张述维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凡是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人,均须出示特区身份证或边防证。可以说,凡是那时在深圳拼搏、工作和生活过的人,见到这些证件,都会想起自己在深圳的故事。

“可惜后来搬家时,把身份证和边防证弄丢了,只剩这张暂住证。”2002年至今,张述维长期居住在香港。回想在深圳的往事,她说,自己曾把青春奉献给了深圳的建设,庆幸有机会成为深圳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也希望儿孙们接棒,为把深圳建设得更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两封家书牵起的鹏城情缘

“说起来和深圳的缘分,主要是靠两封家书。第一封是在2000年,婆婆邀请我们来深圳发展,我们从上海过来了,第一次的深圳生活开始了。2011年我们回了老家发展,婆婆的另一封家书,又把我们带回了深圳。现在想想,就是注定和深圳有缘吧。”林丽利(霍嘉琳妈妈)说。

2000年,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张述维给儿子儿媳写了封家书,邀请在上海工作多年的他们来深圳。随后林丽利夫妻俩决定南下,照顾母亲同时翻开人生新篇章。

谈起对深圳的初印象,林丽利(霍嘉琳妈妈)想起当时穿着羽绒服下车的情景,“天好热”、城中村的相对破旧让她差点打退堂鼓。“感觉没那么好,有点想回去。然后我们俩就沿着深南大道一路走,看着霓虹初上,高楼大厦,感觉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让我倍感温暖。人与人之间都很包容、相互帮助,让我有种家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10825113935.png

2000年,霍嘉琳妈妈林丽利在罗湖口岸留影

在草埔生活半年后,林丽利最直观的感觉是——深圳遍地是黄金,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有机会在这里创出一片天地。“一栋栋大楼蒸馒头似的,几天就(建)起来了。只要我们肯干,就一定能行。我和老公定下了5年之约,要是在深圳站不住脚,就回老家去。”

就这样,夫妻俩一人做设计,一个做服装销售相关工作,在深圳扎根了。2011年,女儿霍嘉琳出生。由于夫妻俩都要工作,照顾女儿犯了难,俩人商量后回了老家。在老家生活了较短一段时间后,婆婆的又一封家书来了,表明希望他们还是回来深圳打拼。“一是老人家身体确实不太好,其次就是对深圳也有感情了,在老家一段日子后也有些想回去,这封家书坚定了我们的想法。而且这次回去,我们要创业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说干就干,俩人在草埔做过早餐店生意,也在洪湖公园摆过地摊。创业初期,身上只有几百元。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便利用业余时间到笋岗文具玩具礼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笋岗仓库)批发一批儿童灯饰,到洪湖公园摆地摊售卖,并印制简易的传单现场派发,期待接到一些灯饰安装合作。副业有起色后,夫妇俩决定辞职开网店卖灯饰、接灯饰装修工程,日子越过越红火。

林丽利坦言,创业初期的日子比较苦,为了省钱,夏夜热到睡不着时,一家人只能拿着凉席到天台睡。但含着苦水的日子里,也揉入了这座城市滋养的甜蜜。2013年的一天,林丽利从笋岗仓库走出来,拖着重重的批发货物,准备上前往洪湖公园的公交。背着2岁的孩子,沉重的人和货压得她抬不起挤进公交的脚。折腾了几次后,她正打算放弃挣扎等下一趟车时,惊喜发现周边的人帮她一点一点把货挪上公交。

“自那之后,我每次在公交站的广告牌看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就感觉特别亲切。深圳有活力,更有人情味。”她说,“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奋斗,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整座城市的氛围很包容,让来奋斗的人更容易融入深圳、爱上深圳”。

3年后的2014年,夫妻俩添置一台小面包车,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在深21年,车换了一台又一台,始终挂着从最初那台‘小面包’拆下的车牌。”聊起过往,林丽利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三年级学生画笔下的深圳新面貌

长辈对深圳的深厚感情,也烙在深圳少年霍嘉琳身上。“如今的我成为一名真正的深圳人,在美丽的校园里,和一群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霍嘉琳现就读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三年级。每每看到家里的老照片,都会好奇奶奶、爸爸妈妈以前看到的深圳长什么样子,喜欢画画的她,偶尔还会到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地标建筑附近写生。

微信图片_20210825114115.png

“奶奶说,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让霍嘉琳不解的是,从小到大,自己看到的深圳都是繁华都市,有很多高楼大厦。直到她看到家里的老照片、暂住证,以及和老师同学到深圳党史馆等参观,看到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才真切感受到深圳多年来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10825113713.png

潜水、攀岩、智能家居、机器人……说到从小到大熟知的娱乐方式和物件,霍嘉琳说出一连串词语。“我感谢自己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她说,听爸妈、奶奶聊往事时,觉得祖国给予了不少长辈发光发热的舞台,她自己也会好好学习,踏入理想的大学,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文:张一鎏 陈杏花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红色传家宝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