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表决通过。《条例》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少不文明行为进行了规范,并将于9月1日起施行。那么,广东公众文明意识与文明行为究竟如何?今年呈现怎么样的变化?南都民调中心日前发起相关民意调查,并于近日发布《广东公众文明意识与文明行为调查报告(2021)》,报告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近年自己所在城市公众文明程度有提高,并认为在公共场所礼仪和卫生方面进步较明显;乱穿马路、乱鸣喇叭等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次数较5年前明显减少;但攻击性宠物未牵绳、未装笼等不文明行为似乎未见明显改善。
乱穿马路、乱鸣喇叭等不文明行为较五年前有所减少
南都民调中心曾于2016年面向广东公众发起公众文明意识与文明行为调查,当时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不文明行为,其中横穿马路、翻越护栏等公共交通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发生比例较高。
时隔5年,目前公众的文明意识与文明行为有何变化?本次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近几年自己生活的城市公众文明程度有所提高。例如在公共卫生方面,表示遇到过他人乱丢垃圾的受访者比例从5年前的78.63%大幅下降到35.92%;在交通出行方面,反映常遇到他人逆行、乱穿马路的受访者比例从80.36%下降到40.63%;在公共场所礼仪方面,遇到过他人大声喧哗的受访者比例从80.45%下降到46.24%。
但与此同时,仍有部分不文明行为未见明显改善。例如在文明养宠方面,5年前的调查中有60.81%的受访者表示常遇到他人携带犬只或其他具有攻击性宠物外出时不用牵引带、不装笼,本次调查中选择该项的受访者有60.03%,几乎没有变化;在公共场所礼仪方面,本次调查中有45.58%表示遇到过他人占用、毁坏公共设施,较5年前微升3.45%;还有46.82%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他人言行举止粗鲁,较5年前上升14.55%。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文明意识较高
本次调查中,有82.5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文明意识较高。其中,女性受访者的自我评价略高于男性;从不同地市来看,广深两地的受访者对自身文明意识的评价也高于其他地市。
具体到不同方面,65.1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公共卫生方面文明意识较高;选择交通安全与出行方面的有64.80%,紧随其后;也有59.70%选择公共场所礼仪方面;55.70%选择了社区与家庭文明方面。相对地,只有18.4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有较高的文明意识;22.90%选择了文明饲养宠物方面。
有意思的是,交互分析发现,高达74.38%的广州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公共场所礼仪方面文明意识较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市;而在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受访者认为自己在交通安全与出行方面有较高文明意识的比例均高于珠三角地区。
公共礼仪、卫生、交通出行方面公众文明意识进步明显
再问及对公众文明程度的评价,本次调查中有82.33%的受访者认为近几年自己生活的城市公众文明程度有所提高,7.76%认为没有变化,仅9.5%认为有所下降,另有0.41%表示不清楚。从不同地市来看,广州、深圳分别有88.67%和93.10%的受访者认为近年公众文明程度有提高,表现同样领跑全省各个地市。
其中,认为在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卫生、交通安全与出行方面公众文明意识有提高的受访者相对较多,分别占64.39%、63.29%和60.88%;认为在社区与家庭文明方面公众文明意识有提高的受访者也超过半数,占53.16%。不过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文明饲养宠物方面,认为公众文明意识有提高的受访者分别只有18.25%和24.67%,相对较少。这也与受访者对自身的文明意识评价相一致。
公共卫生:六成半受访者自觉遮掩口鼻,乱丢垃圾现象大幅减少
进一步问及具体行为,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自我评价文明意识最高的公共卫生方面,有65.81%的受访者表示能自觉做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65.24%能遵守控烟规定,54.75%做好垃圾分类,54.09%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干净整洁,不乱丢垃圾。
再问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不文明行为,表示遇到过他人乱丢垃圾的受访者比例从5年前同题调查结果中的78.63%大幅下降到35.92%,进步明显。但仍有49.46%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他人在禁烟场所吸烟;46.49%遇到过他人咳嗽、打喷嚏时不遮掩口鼻;43.27%遇到过垃圾不分类的情况。
其中,粤东地区的受访者中,有57.41%表示遇到过他人在禁烟场所吸烟,比例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地区。此外,粤西地区的受访者中,有73.17%表示遇到过他人咳嗽、打喷嚏时不遮掩口鼻。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当下,公众有必要更注意个人健康防护。
交通出行:逆行、乱鸣喇叭、积水路段不减速等现象降幅显著
在交通出行方面,本次调查中有63.50%的受访者表示能在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和积水路段时自觉减速慢行;58.55%驾驶机动车时不乱鸣喇叭、不乱用灯光;57.64%不逆行、不乱穿马路;55.24%自觉按照红绿灯、交通标志和交警指挥通行。
问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交通不文明行为,反映常遇到他人逆行、乱穿马路的受访者比例从5年前同题调查结果中的80.36%下降到40.63%;遇到机动车乱鸣喇叭、乱用灯光的比例从68.51%下降到39.06%;遇到机动车行经积水路段时不减速、溅水打湿路人的比例也从69.29%下降到51.53%,降幅均比较显著。
其中,广州受访者表示遇到不主动让行特种车辆、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不在规定地点停车的比例均不足三成,表现在全省各地市中相对较好。粤西地区受访者反映机动车存在乱鸣喇叭、乱用灯光行为的比例达63.41%,相对较高。
公共礼仪:七成受访者称能自觉排队,但仍有过半表示曾被插队
在公共场所礼仪方面,70.1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依次排队、有序礼让,占比颇高。同时有67.22%的受访者表示会爱护公共设施;64.66%能做到言行举止文明有礼;57.14%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45.91%会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外放音量。
值得注意的是,问及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文明行为时,尽管表示遇到过他人随意插队、不礼让等情况的受访者比例已从5年前同题调查结果中的79.41%减少到51.86%,这依然是本次调查中公共场所礼仪方面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在生活中,只要有一个人尝试插队,其身后的整条队伍都会受到影响,非常容易形成负面印象。进一步细分到不同地市进行分析,粤东和粤北地区受访者反映常遇到他人插队、不礼让的比例略高于珠三角和粤西地区。
此外,本次调查中有46.82%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他人言行举止粗鲁,较5年前上升14.55%;46.24%的受访者遇到过他人大声喧哗,较5年前下降34.21%;也有45.58%表示遇到过他人占用、毁坏公共设施,较5年前微升3.45%。
社区与家庭:六成半受访者邻里和睦,四成半遇过邻里纠纷
社区与家庭文明建设方面,本次调查中有65.32%的受访者表示能做到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友善处理矛盾纠纷;56.32%表示会主动关心长者、婴幼儿;54.50%表示会主动配合社区、物管工作。
由于本次调查中,部分受访者没有自建、装修房屋经历,或未使用过电动车,导致选择相关选项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低。不过在问及生活中遇到哪些不文明行为时,反映遭遇过高空掷物、违建、违规停放电动车、装修时不遵守有关规定等情况的受访者均不足三成,相关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率并不高。
医疗与教育:超七成受访者表示尊重医护和教师
医疗与教育方面,72.67%的受访者表示会尊重医护工作者/教师,不扰乱医疗/教学秩序;63.09%表示会自觉遵守医疗/教育机构规定,保持医院/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静;也有61.93%表示能做到按规排队看诊,静候叫号,尊重其他患者的隐私。
由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在校学生较少,填选自觉抵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比例只有35.51%。但同时,表示曾遇到他人组织/参与校园欺凌的受访者只有16.60%,可以说明该类行为的发生率较低。
相较之下,表示曾遇到他人不尊重医护工作者/教师、扰乱医疗/教学秩序的受访者占比达47.98%;遇到他人不遵守医疗/教育机构规定、在医院/校园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的也有42.77%。进一步分析发现,粤西地区受访者反映遭遇过上述情况的比例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值得重视。
文明旅游:超六成受访者遇到过攀爬、损坏文物古迹行为
文明旅游方面,83.73%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爱护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不乱刻乱画,不攀爬、损坏文物;72.09%会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礼仪禁忌;58.71%表示不会违反规定对文物古迹拍照、录像。
不过,再问及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文明行为时,仍有61.19%的受访者表示曾见过他人对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乱刻乱画,攀爬、损坏文物,较5年前的调查结果上升8.51%;47.48%的受访者遇到过他人不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礼仪禁忌;还有47.15%表示曾见过他人违反规定对文物古迹拍照、录像,较5年前的调查结果减少了13.23%。
文明上网:七成受访者表示会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文明上网方面,本次调查中有73.00%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62.01%表示会尊重他人隐私,不公开他人信息;48.89%表示会自觉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也有39.88%表示上网时会使用文明语言,拒绝网络暴力。
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52.02%的受访者在日常上网时遇到过他人传播网络谣言、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42.36%表示曾遇到“人肉”搜索,非法公开他人信息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他人传播有害信息的比例均高于珠三角地区受访者。
文明养宠:六成受访者曾遇攻击性宠物未牵绳、未装笼
文明养宠方面,有64.16%的受访者表示携带犬只或其他具有攻击性宠物外出时,会用牵引带牵领或装入笼内;52.60%表示会主动为所养宠物接种疫苗;51.78%会及时清理动物粪便等排泄物;41.95%表示会管理好所养宠物,避免干扰他人生活。
但是,本次调查中只有24.67%的受访者表示近年的公众文明意识有提高,表现仅优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具体来看,有60.03%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他人携带犬只或其他具有攻击性宠物外出时,不用牵引带、不装笼,与5年前的同题调查结果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粤西和粤北地区受访者遇到不牵绳、不装笼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地区。
此外,还有44.10%的受访者认为他人没有为所养宠物接种疫苗;39.31%曾见过他人不及时清理动物粪便等排泄物;34.10%遇到过他人不管教所养宠物,干扰日常生活。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七成受访者优先选择绿色出行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只有不到两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较高的文明意识。不过问及具体行为时,有70.36%的受访者表示会优先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非机动车出行;70.02%会优先购买使用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62.92%会优先使用可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46.74%会自觉节约水、电、气等资源;还有37.90%表示会爱惜粮食,合理点餐,节约用餐。由此看来,受访者在绿色发展方面对自己的要求相对较高。
再问及曾遇到的不文明行为,56.98%的受访者表示常见到他人缺乏循环利用意识、常使用一次性用品;50.54%认为他人出行缺乏低碳环保意识,较5年前的同题调查结果下降8.42%;36.75%遇到过他人随意浪费食物,较5年前大幅下降31.76%;36.25%遇到过他人浪费水、电、气等资源,也较5年前下降了18.12%。
六成受访者建议积极宣传社会文明模范,为公众树立榜样
最后,问及受访者认为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时,有58.22%认为是公共配套设施不到位(如缺少垃圾桶、停车位不足等);55.99%认为是社会环境影响所致;53.43%认为与家庭教育有关;50.12%认为与个人素质和修养有关;还有30.80%认为与执法部门惩戒措施不足有关。
对此,再追问受访者认为可通过哪些措施减少不文明行为。在社会/政府层面,62.51%的受访者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宣传社会文明模范,为公众树立榜样;60.61%建议医护、教育等行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文明开展工作;59.70%建议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48.72%希望落实相关法规,有法必依;还有26.18%希望强化公众素质教育。
在个人层面,64.91%认为自身应当学习并遵守文明行为准则;61.60%表示应及时劝阻身边不文明行为;54.34%认为要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意识;50.04%认为应当加强家庭教育,监护人要教育和约束未成年人遵守法规和文明规范。
针对受访者在减少不文明行为方面提出的建议,研究员留意到《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有相关规定。例如在加强宣传、树立榜样方面,《条例》提出民政、教育等部门和学校、媒体等机构应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学校创建等活动,刊播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舆论监督,曝光不文明现象,营造全社会鼓励和促进文明行为的氛围。在执法方面,《条例》指出实施不文明行为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奖惩力度方面,《条例》还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对在文明创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期待《条例》正式施行后,公众文明意识将进一步提高。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1年8月16日至8月25日展开本项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线下拦截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211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0.29%,女性受访者占49.71%。从年龄段来看,受访者以80后和90后为主,分别占38.23%和43.68%。从学历水平来看,受访者以本科或大专学历为主,占62.59%,其次是高中或中专,占24.53%。从所住地市来看,广州受访者占29.15%,佛山占10.73%,中山占10.07%,深圳占9.58%,其余各地市受访者占比均在7%以下。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李伟锋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麦洁莹 涂长芳 实习生 吴泓昊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文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