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弑母案背后的心理剖析: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塑造价值观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1-08-26 20:39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从曾经很多人眼中的“完美学生”到如今的“弑母者”,这场悲剧的背后,关于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的探讨仍值得关注。

8月26日上午,南都记者连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对吴谢宇弑母案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剖析。

1

吴谢宇是活在父母期待中的孩子吗?

据此前媒体公开报道,吴谢宇曾在2020年12月24日福州中院一审当庭供分析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在他看来,他的变化源自于父亲的病逝,“爸爸不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

在庭审供中,吴谢宇表示从小他就知道,念好书能让父母感到骄傲有面子,所以他才就努力地去读书。而在父亲病逝后,妈妈为了不耽误他学,好多事情不跟他说,不让他操心。

对此袁杰认为,通过吴谢宇的描,他更多是迎合或是讨好他的父母,特别是希望得到爸爸的认可。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需要双向的,当出现不平等感,容易导致孩子过于仰望自己的父母,然后父母也会觉得习以为常

当孩子的价值全部建立在父母的肯定上,就会把自己的价值贬低。当吴谢宇觉得他的存在需要爸爸来确认,最后爸爸去世了,一下子他就崩塌了。

2

心理学角度看“两面”吴谢宇

据此前媒体公开报道,学生时期的吴谢宇给人的印象是成绩优秀、关心同学、孝顺母亲。而在弑母后,他骗取了亲友144万元钱款,在逃亡期间嫖娼、赌博、在夜店做男模......

吴谢宇曾称当时是有报复的意味,觉得这些亲友在爸爸生病危难时未提供帮助,又在一审庭审时表示误会了亲友,非常后悔

吴谢宇说,当时的自己觉得智商高,有能力看透任何人,将自己伪装得很强大,不会和其他人交流。遇到事情,他会在旁边观察,觉得一次两次就能看透别人的心态。

袁杰认为,往往“要强的人内心是不强的,不强才会要强。”吴谢宇的行为反而只是他内心脆弱的一种表现。真正强大的人往往是尊重别人,吴谢宇更多的是把别人当成互相利用的工具,才会产生报复行为。

而吴谢宇弑母前后的巨大反差,在袁杰看来,其实他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大。前期的吴谢宇更多是按照外界的标准来迎合自己,是做给外界看的。他杀害自己的母亲后的变化,在于他不想去伪装,也没有能量去伪装,只能通过钱来寻求一些刺激。

3

“三脚凳”平衡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引导孩子向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和给空间孩子做自己之间,需要怎么样去平衡?袁杰分享了“三脚凳”理论。

第一条腿是“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家长应该与孩子相统一。成绩好的孩子能拿奖状,那努力的孩子是否也能拿奖状?袁杰认为,对待孩子价值观需要健康一些,注重发展,注重进步,原先我们的教育过多地注重结果,现在要慢慢调整为注重过程评价。

第二条腿是父母的需求要自己去满足。父母有着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也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鼓励和认可。“你上班一天可能不太顺利,但是你能不能觉得今天我其实尽力了,觉得这一天其实是值得的,回到家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把你的情绪和你的期望全部一股脑地转嫁到孩子身上。”袁杰说道。

第三条腿是对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袁杰认为,合理的期待是指感觉到孩子尽力了,有所努力和进步,家长就应该能接受,“合理的期望跟过高的期望,它这种不是一种量的区别,它是一种质的区别。”

采写:南都记者 林嘉柳 梁子珊

编辑:林嘉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吴谢宇弑母案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