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双减”“五项管理”督导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介绍,目前,除个别地方暂缓开学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将于9月1号安全正常开学。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中小学校在课堂教学、作业负担、考试、课后服务等方面将会有什么新变化呢?精算狮带你来看。
严明教育教学工作纪律:不得设置重点班
据教育部,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各地教育部门要强化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并畅通社会反映意见渠道,自觉接受监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立行立改、坚决予以严肃查处。
切实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强化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
根据此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8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根据中央部署,已就加强作业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校务必高度重视,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等方面抓好落实,坚决把过重作业负担压减下来。 要强化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义务教育学校逐一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制订了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是否建立了作业总量调控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是否做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是否建立了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制度等。
教育部已将上述要求列入了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和“双减”重点工作监测台账,并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公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评判各地各校作业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工作部署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8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要求。
《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三至六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通知》还规定: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不得组织任何与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
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等。
要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要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通知》还明确: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
推进课后服务全面覆盖: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
据介绍,今年6月,教育部发出了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暑假期间各地对课后服务做了精心准备,新学期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
要关心爱护教师,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课后服务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各地各校要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已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此外,教育部还强调:各地各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和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家长深入宣传中央“双减”政策要求,详细介绍本地本校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和具体举措,密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主动争取家长积极支持学校做好“双减”有关工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合力。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梳理:唐静怡
设计:何欣
数据来源:教育部、公开报道
编辑:唐静怡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精算狮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