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主办的南方非遗学堂第二期:“中医治未病与秋季养生”讲座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陈秀华,分享如何科学利用中医理论养生,在秋季远离疾病困扰,并现场展示了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的“飞针”技艺。
陈秀华
今年6月,岭南陈氏针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作为岭南陈氏针法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自大学实习期起,就跟着广东省针灸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岭南陈氏针法第三代传承人、广东省名中医陈全新教授学习。
据陈秀华介绍,岭南陈氏针法源于家传,第一代传承人为其师父陈全新的祖父陈宝珊,清光绪年间就在广州西关开设医馆,在当地小有名气。
第二代传承人为陈全新的父亲陈锦昌,子承父业,8岁就开始跟诊。出生于1933年的陈全新受医药世家的熏陶,刻苦钻研针灸。1958年,参加工作仅3年的陈全新被委派参加赴也门的中国医疗专家组,被当地誉为“东方神针”。陈秀华透露,“飞针”法就是由师父陈全新意识到传统的针灸操作复杂、进针时痛感强烈、医者手持针体易感染等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实践,综合多种刺法,改进创新而成。
历经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陈秀华等五代人两代弟子逾百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陈氏针法成为岭南中医针灸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无痛、无菌、准确、穿透力强,用瞬间快速旋转的手法让病人在毫不察觉时,针已经刺入穴位。而且手指不直接接触针体,避免污染,开创了无痛针灸的里程碑。”在讲座现场,陈秀华特地表演了岭南陈氏针法中最具代表性的“飞针”技艺。
“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关系的认知实践的智慧光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秀华表示,“中医针灸是鲜活的,是一个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据主办方介绍,南方非遗学堂是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的一项品牌活动。接下来,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将继续邀请广东省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加盟,通过提供公益性非遗讲座、培训、演出、展览、体验活动等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多元渠道。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丰奕姿 苏芷莹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