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结束,上市公司2021年上半年财报陆续公布完毕,今年大热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企业“成绩单”引人关注。对此,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选择了中国乘用车企业共1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发现,2021年至今A股传统车企通过大力转型新能源和智能化取得市场青睐,但同时芯片短缺仍是车企面临的共同难题。
10家A股车企市值年内涨幅超30%
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成共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16家乘用车上市企业总市值达3.3万亿元,其中有10家市值过千亿。相较2020年底这些车企的收盘市值,年内总计增长达6573亿元,相当于增长了约1.2个小米(8月底约5200亿人民币)的市值。
从数据不难看出,2021年上半年整个国产乘用车上市企业迎来了一轮明显的股价上涨行情。2021年内,16家企业中共有10家市值涨幅超过30%。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约为3%,车企市值涨幅明显跑赢大盘。此外,这10家企业都是在A股上市多年的所谓“传统车企”。
研究/制图: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
据南都记者统计,在此次涨幅排名前十的车企半年报中,均多次提到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方面的布局。其中,10家企业半年报提及“新能源”关键词次数平均超过60次,提及“智能”次数平均超过30次。北汽蓝谷、比亚迪提及“新能源”次数最多,分别有154次和107次;长城汽车和小康股份提及“智能”次数最多,分别有69次和55次。
综合多家企业研报观点共同认为,2021年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成为汽车行业共识,传统车企全面加大转型力度并推出新能源新品牌、与科技企业合作等举措,助推该领域市场火热。以与华为合作的小康股份、北汽蓝谷、广汽集团和长安汽车为例,4家企业市值均在年内取得30%以上涨幅,其中小康股份涨幅更是高达3倍有余。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在16家车企中,年内市值跌幅最大的却是营收规模最大、且中报增收增利的上汽集团,年内累计跌幅达到20.95%。在今年6月底上汽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一名股东上台痛批上汽未能在“新四化”面前占得先机,致使股价长期低迷。多份研报分析认为,上汽由于体量庞大、且传统合资品牌车型产销量大,“船大难掉头”,目前处于盈利和估值历史底部,已到了全面转型关键时期。
此外,去年上升势头迅猛,并纷纷挤进市值前十名的蔚来、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今年以来股价表现却相对疲软,涨幅最高的理想汽车也仅能排在第12位。
“蔚小理”营收大增但股价表现疲软
产量爬坡仍有阻碍且竞争加剧
统计数据显示,“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企业2021年上半年都取得了营收大幅增长,涨幅均超200%,增长率排在16家企业的前三位。不过,三家企业目前仍未摆脱持续亏损状态,其中亏损最少的为理想汽车,上半年净亏损5.95亿元,而营收增长最高的小鹏汽车同时亏损也最多,上半年净亏损达19.81亿元。
从股价市值表现来看,“蔚小理”三家在2020年经历快速上涨后,2021年至今却相对疲软。其中小鹏汽车年内市值涨幅7.44%,排在16家企业的倒数第五位,而蔚来汽车年内市值更是下跌了19.21%,排在倒数第二。
“传统车企全面动起来,能量还是很大的。”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仍在持续亏损的新势力车企,传统车企在现金流、产业链控制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再通过开放跨界合作补短板,正显现出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市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互联网领域快速扩张用户规模的打法在汽车领域较难复制,目前“蔚小理”均在产量和交付量爬坡阶段,但阻力不少。
“从整个季度来看,全供应链的产能如果能保持在7000到7500之间,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有挑战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尽管有信心,但产能爬坡的实际难度非常大,其中芯片短缺是重要问题。据李斌透露,他现在每一天都要追踪芯片短缺对于供应链的影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在近期电话会和社交媒体上多次表达了对芯片短缺的担忧。理想汽车则在财报中预期2021下半年半导体供应链将持续波动。
近8成车企直言受芯片短缺影响
推动国产替代加速布局
不仅是造车新势力企业,据南都记者统计,在另13家企业中,半年报直言受芯片短缺影响的企业共有9家,合计来看,近8成车企都在深受芯片短缺困扰。
今年以来,大众汽车频频传出因芯片短缺而不得不减产的消息。受此影响,上汽大众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28.85亿元,同比下滑59.22%,上半年销量53.2万辆,同比下滑7.79%。上汽集团在财报中直言,“报告期内,全球车用芯片供应严重短缺,对公司生产和批发销量的完成进度造成较大影响。”
非合资的自主品牌也为芯片短缺头疼。例如,吉利汽车在财报中提到,“我们相信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将于今年余下时间逐渐消散,唯芯片短缺会于期内持续造成影响。”而长城汽车去年上市的热销车型坦克300也因芯片、关键零部件短缺等问题数次宣布暂停接受订单。长城汽车在财报中提到,“芯片供应问题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依然较为突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压力。”
经南都记者统计,在13家上市乘用车传统车企品牌中,仅比亚迪、力帆科技、海马汽车和北汽蓝谷四家未提及受到芯片短缺影响。其中后三家目前产销量相对较低,但比亚迪作为A股车企市值第一,营收排名第二的车企,为何不受芯片短缺影响值得关注。
比亚迪在半年报中表示,2021年上半年,在半导体与智能化领域,比亚迪依托自身深厚的芯片和智能化技术积淀,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芯片、算法等技术研发层面的纵深探索。而在公司面临的风险环节,比亚迪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仅列在第五位,且其中只提及钢材、塑胶、锂、钴等原材料价格影响。
市场资料显示,比亚迪是国内最早布局IGBT元件的厂家之一,而IGBT占全车半导体的比例达到56%,是新能源车的第一大半导体器件。相比同行车企多依赖国际供应商,比亚迪早早就开始采用自主生产的车规级芯片,这也使得比亚迪2021年受国际芯片短缺影响较小。
“过去大家觉得国产汽车芯片性能还是不如国外,再加上更换供应商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都很大,所以多数都是采买国际供应商产品。”业内人士表示,但随着2021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持续,各家都开始考虑采用国产汽车芯片或培育、投资自主汽车芯片公司。尽管这对于短期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帮助不大,但长远来看已是趋势。
比如,长城汽车在半年报中披露,为应对国际芯片短缺,长城汽车加速芯片产业布局、强化芯片领域体系建设。今年年初,长城汽车战略投资汽车智能芯片企业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正式进军芯片行业。上汽集团也在半年报中披露,一方面公司与国内外芯片企业建立直联,加快推进替代方案,一方面也投资了地平线等 10 余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上汽集团称,2021年下半年,将“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芯片供应的保障力。”
出品: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
统筹:徐劲聪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陈培均
编辑:徐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