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曾因制糖业而被国家糖办授予“全国最甜县”的称号,昔日33年的国营乾务糖厂,成了珠海最后一个停榨的糖厂。近日,珠海自然资源局发布的一则《乾务糖厂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项目批前公示》引发猜想,沉寂多年的乾务糖厂即将迎来新变?
记者从斗门区乾务镇获悉,乾务糖厂有望在今年国庆前后全面启动改造,项目目前已进入桩基础施工阶段,预计2023年8月前可竣工,将通过旧工业拆建类城市更新,以博物馆的方式获得新生。
效果图
重生!废旧糖厂变身斗门文旅新地标
记者走访现场看到,目前旧糖厂已拆除,土地已完成平整,各项打桩设备已进场,仅存的糖厂石塔、卸货桁架正静待重生。
工地施工场景
旧糖厂已拆除,土地已平整
按照首度公开的《乾务糖厂项目示范区景观方案》显示,项目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商业、住宅,公共文化设施部分将作为一期开发重点,涵括商业街、糖厂博物馆、幼儿园、滨水公园、农贸市场等公建配套,全力打造斗门文旅新地标。
项目分布图
历史重现
糖厂博物馆再现“甜蜜事业”
运船星罗棋布,甘蔗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依次过磅、传送、提汁、清净、蒸发、煮糖,这般繁华的“甜蜜事业”景象,将以全新形式保留。改造最大的亮点是将建设糖厂博物馆,并依托糖文化,打造社区艺术中心和邻里中心,届时糖厂历史、制糖工艺、制糖老设备等都将在此重现。
糖厂博物馆概念图
乾务镇多年一直关注糖文化传承,乾务糖厂是斗门一笔宝贵的工业遗存。目前初步设计思路已明确,将适当保留制糖设备与流水线,让传统制糖工艺的展示成为城市旅游产业中的一抹亮点,借此让游客重温“甜蜜的回忆”,共赏斗门“中国最甜县”的美誉。
新旧碰撞
历史建筑融入文化街区
乾务糖厂目前唯一保留的除尘塔和码头桁架都被认定为历史建筑,将以全新的形式,融入文化街区。
码头桁架
码头桁架就是过去吊运甘蔗的地方,当年都靠船只运输甘蔗,水上运输路线便是现在的乾糖湖。
除尘塔
按照设计方案,除尘塔、桁架历史建筑将与博物馆形成三角形布局,并在南侧方向增加新的工业元素,统领整个场地的布局。
“三角布局”概念图
或将采用以“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为主的改造手段,配合工业改造氛围形成艺术区域,保留鲜明的历史痕迹,内设艺展、休闲、娱乐,并提供精品购物、酒吧休闲及美食等服务,打造前卫时尚的开放式工业主题文化街区。
工业主题文化街区概念示意
记者获悉,两大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备受关注。目前乾务镇已委托专业机构对除尘塔和桁架进行“体检”,后期将通过加固、修缮、喷漆、除锈等手段,让历史建筑重焕光彩。
处理意向图
生态+糖文化
打造全新滨水时光走廊
感受历史韵味之余,这里或还将可享受轻松滨水时光、亲子温情岁月。记者注意到,项目尤其注重空间利用,将以乾糖湖沿河风光为基础,打造全新滨水时光走廊。落羽杉林、艺术花园、生态湿地公园、镜面水景、360度观景眺台、温情社区公园、体育公园......相互串联,移步皆景。
最特别的是,在户外街区设计上,还将融合“糖文化”,计划打造“糖糖兔”等网红打卡点,让糖文化与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增强体验感和趣味性。
怀念!它曾是一个时代繁荣的缩影
打开全新的设计方案,乾务糖厂原负责人黎伟力的思绪,不由自主重回他的“制糖年代”。
老黎回忆,珠海五大糖厂起源于当年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上世纪五十年代,珠海平沙生产生活条件很差,除了海滩,就是一人高的芦苇和红树林,基础设施近乎为零,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了“中山县国营平沙机械农场”。
当时由于盐碱度太高,无法种植庄稼,建设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试种了400多亩甘蔗,发现收成很高,随即大面积推广,继成立平沙糖厂之后,又成立了“五山糖厂、”白蕉糖厂”、“红旗糖厂”、“乾务糖厂”,蔗糖产业一度成为珠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乾务糖厂
蔗田种植随即在西区铺开。据老黎介绍,60年代,斗门地区平均年产白砂糖10万吨。80年代,最高峰时珠海甘蔗面积达30余万亩,斗门县因此被国家糖办授予“全国最甜县”的称号。
随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斗门制糖业逐渐息微。作为珠海最后一个糖厂,2014年,乾务糖厂宣布停榨。至此,珠海五大糖厂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斗门乾务糖厂“重启”,是一种新生,也是一种传承,保留“糖文化”特色,是发展乾务文旅产业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城市更新进步的表现。
采写:记者 袁平峰 实习生 谢可儿 通讯员 卢展晴 黄琪 罗凯昕
编辑:袁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