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便利“护航”,元器件分销龙头全球采购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9-03 14:10
11111.jpg

“跨境金融”深调研第二站

调研主题:赋能跨境融资:全方位解决企业跨境结算资金需求

调研样本:深圳中电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调研时间:2021年8月27日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 。对于电子设备来说,镶嵌在内部的元器件是微小之物,但却为整机赋予了闪闪发光的价值。


而为整机制造商提供元器件的中国分销商们,触角伸及境内外的各个角落。跨境为他们的交易打上了全球性的色彩,但跨境中遇到的问题也伴随着他们的出海之旅。


国内元器件分销龙头企业、深圳中电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电港”)在全球采购电子元器件的过程中,就深有感触。跨境资金如何结算?跨境投融资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扬帆出海的必修课。


微信图片_20210902172404.jpg


近日,中电港董事长周继国对南都调研团介绍:“比如说,我们在境外采购时需要大笔资金,如果从境内拨款过去,程序复杂;如果在境外融资,授信额度又不够,融到足够的资金有困难。”


如今,中电港主要分销领域广泛,采购足迹遍布全球,业务也迎来了爆发期。那么,中电港是如何解决资金的难题?大规模海外采购的背后,又有哪些金融力量在默默地支撑?


本期南都联合中国银行“跨境金融”深调研走进中电港,透视这家本土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深挖自身优势,应战国际同行

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中电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的初期,但运营业务主体成立于2014年。

4.jpg

目前,中电港拥有国内外100余家元器件、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分销授权,包括CPU、GPU、MCU、FPGA、存储、模拟、无线、射频、传感、光电、电源管理、标准器件等全系列产品;拥有网信系统、汽车电子、智能终端、通讯系统、智慧视觉、工业设备、物联网、医疗设备、人工智能、家用电器、新型显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推广能力。

不过,即便已经在国内的元器件分销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中电港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也非轻而易举,毕竟国际分销商有着突出的优势:靠近欧美核心原厂和下游成熟市场,发展时间长,大部分企业早已上市,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了连续数十年的并购整合,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

那么,如何与他们齐头并进,如何在国际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寻找自身的优势,是个永恒的答案。

“我们的优势是靠近国内市场,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周继国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 同时,中电港在不懈的探索后也为这个传统行业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方案:一是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分销;二是技术支持。自2003年确立技术分销发展路线后,一直围绕元器件产业创新应用投入资源,配合原厂最新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出应用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着力发展仓储配送和产业数据。”

实际上,这种由设计链、元器件分销、协同配套和产业数据引擎等组成的现代供应链综合性方案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旨在帮助客户更高效地解决元器件供应链问题。

它的商业价值不仅仅在于分销元器件,还涉及到产品制造的前端和后端,包括产品方案的设计和仓储的物流配送,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和全流程的服务。

锻造新型商业模式,练好“内功”

危机突然来袭时,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更加容易凸显。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球范围内的原厂停工停产,造成大面积缺货。此外,全球多国及国内各地政府启动应急管控措施,大量国际、国内航班停飞或缩减,区域交通管制,给企业的物流保障能力带来巨大挑战,整个物流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原本一两天就能到达的物流延长到一周甚至一个月。

周继国回忆说:“我们有一些元器件的储备,相当于蓄水池,市场缺货的时候就释放出它的价值,当时紧急帮助了一些急需的制造业厂家。”

在物流配送上,中电港新分销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中,负责协同配套、物流仓储服务的亿安仓持续运转,确保物流一直“在线”。

亿安仓成立于2018年,在虎门拥有5万m²电子类产品仓库,具有保税、完税功能,为客户提供专业仓储服务。保税仓内货物可在2小时内完成一般贸易通关,极大降低了仓储成本,并提升物流通关效率。

9.jpg

练好“内功”,当行业拐点到来时,自然能站在风口上,迎风而立。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如今中国的元器件分销行业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各方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2018年1月,中电港宣布完成12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之一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也是其首次投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

与此同时,中电港也迎来了时代赋予的契机。虽然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不少国内元器件厂商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全球电子产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迅速控制疫情,电子制造业快速复工复产,本土电子产业呈现“产销两旺”态势,而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的中电港也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海外代付提供新思路,市场争夺如虎添翼

业务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曾伴随着资金的难题。中电港在海外采购时经常需要大笔资金,但是如何快速地支付,令他们颇为烦恼。

周继国解释:“为了业务方便,我们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在进行海外采购时,由香港子公司支付,但是因为香港公司是轻资产企业,只具备贸易属性,可以获得银行授信的额度有限;而如果从内地公司调拨的话,流程很复杂,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5.jpg

这就陷入一个两难的局面:香港的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即便在当地融资,也难以融到足够的金额;而深圳的公司资金调拨到香港,并非易事。这也成了他们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较大鸿沟。

如何更便利地结算,如何融到足够的资金,又如何令融资成本与国际同行趋于一致,让他们颇为烦恼。

中国银行给他们提供了通过海外代付业务解决的思路。何为海外代付?即银行根据进口商资信状况,由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代理行代进口商在信用证、进口代收、T/T付款等结算方式下支付进口货款所提供的短期融资方式。

2021年,中国银行通过海外代付业务,为中电港在进口结算业务上提供了融资,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采购效率。。截至2021年7月末,中国银行为中电港办理海外融资的金额累计约4500万美元(近3亿元人民币)。

中电港成功跨境融资的背后,是中国银行精准挖掘与对接了企业的需求。中国银行深圳侨香支行行长梅浔对南都调研团如是诠释这一过程:“中电港作为电子元件器分销商,属于资金密集型公司。这个类型的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周转,二是资金需求主要在境外,因为采购在境外。”

“而中国银行作为国内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全球超60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可以调动全球资源,为中电港等进口型企业获取较低成本的海外资金,为其海外融资提供支持。”梅浔补充道。

如今,在跨境融资资金的加持下,中电港在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份额的全球争夺战中如虎添翼。而中电港作为国有控股企业,以中行为代表的金融力量对它的保驾护航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深调研建议:进口企业跨国采购遇掣肘时,要善于更换思维模式

中国正成为全球抢占的重要市场之一。2021年8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而家电、家具、汽车、餐饮是消费的“四大金刚”。

显然,这“四大金刚”中,家电和汽车是电子元器件的重要应用领域,同时这两大电子消费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国内生产。

那么,如何抢占中国市场?对于从国外采购的进口型企业来说,流动资金一旦跟不上,就会成为掣肘市场扩张的阻力。在现有局面难以突破的情况下,要善于利用全球金融资源。

本次调研中,中电港的做法可以给业内提供借鉴:一边紧跟市场机遇,一边寻求中国银行全球资源的支持,借助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力量,为全球化采购提供解决之道。


统筹:南都记者 卢亮

调研员:南都见习记者王玉凤

编辑:彭峥

更多报道请看:深企出海金融护航,南都联合中国银行启动“跨境金融”深调研

深圳制造成就“非洲手机之王”背后:既入乡随俗更要硬核科技

编辑:陈璐璐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