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格力电器终于将银隆新能源收入囊中,董小姐重拾了“造车梦”。
近日,格力电器宣布以18.28亿元买下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正式跨入汽车领域。而在几个月前,老对手美的集团旗下的威灵汽车部件公布三大产品线,以零部件制造的方式入局汽车领域;今年3月,家电巨头创维集团签订转让商标协议,创维汽车成为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旗下的智能汽车品牌。
近年来,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可谓是带动了跨界造车的热潮。如今,传统家电制造企业也要相继下海造车了?在互联网巨头、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等群强环伺的汽车领域,新入局的家电巨头们能站稳脚跟,笑到最后吗?对此,多位行业分析人士对奥一新闻表示,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前景并不乐观,甚至有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认为,家电头部企业的掌门人往往容易过分自信,担忧家电企业入局汽车领域的风险甚至高到没顶之灾,拉垮原先的主力业务。
收购连年亏损的银隆新能源
能否圆了董小姐的“造车梦”?
目前来看,上述几个家电巨头均未直接进军整车造车,而是以局部资本合作的方式在边界试水。其中,美的集团布局汽车零部件,创维将部分商标使用权转让给开沃集团。而格力电器由于五年前轰动一时的并购案流产,近日以18.28亿元买下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份,尤其受到市场的关注。
然而,负债两百多亿元、连年亏损的银隆新能源,似乎难以支撑起董小姐的“造车梦”。
格力公告显示,2020年银隆新能源实现营收43.25亿元,净利润亏损6.88亿元。2021年1至7月,银隆新能源实现营收10.58亿元,净利润亏损7.63亿元。截至2021年7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281.49亿元,负债总额227.2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75%。
从表面上看,连年亏损且资产负债率如此高的银隆新能源,并非一个优质资产,为什么格力还要大手笔收购银隆新能源的股份呢?
“因为格力很着急”,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记者说。自从2020年格力的核心业务空调营收不及美的,“空调老大”的位置失守,2021年上半年,格力的营收总额也被海尔超越,格力“白电老二”的位置似乎也隐隐面临着威胁。
“格力想要多元化发展,收购是一条最快最有效的捷径”,梁振鹏表示,“但现在的问题是,银隆新能源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非常一般,并且经营状况也很不好,在市场上面临着极高的风险,格力此时收购银隆新能源的股份进军汽车领域,其做法略显激进。未来格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银隆新能源扭亏为盈,仍是一个未知数。”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格力电器希望通过控股银隆新能源实现多元化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银隆的业务结构和格力基本上难以形成互补。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翔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表示,格力进军造车领域,对原有的业务影响比较小,因为目前家电市场的需求减少,产能过剩。而格力一旦跨界成功的话,就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开发新的业务,如电动车的车载空调等,这些业务有助于格力实现产品转型。
家电企业为何纷纷入局?
新能源汽车市场蓝海巨大
事实上,家电企业入局汽车领域由来已久,但却鲜有成功的案例。早在1997年,当时的中国空调行业的“霸主”春兰,第一个尝试跨界造车,通过收购南京一家汽车厂杀入中重型卡车领域,然而在支撑了11年后,因经营不善退出汽车市场,其空调主业也被汽车业务拖垮,再未有起色。2003年,奥克斯斥资4000万收购沈阳双马汽车,因拿不到轿车生产许可证而无奈退出汽车业。现今的“白电一哥”美的集团也曾在2003年,试图通过收购公司进军商用汽车,但因经营不善陷入停产困境,造车业务最终被长沙市政府和比亚迪接盘。
前有春兰首次跨界造车折戟沉沙,后有美的在商用汽车领域铩羽而归,家电巨头们如今为何又燃起雄心,再赴汽车领域呢?
“目前,家电行业已经过了发展高峰期,生产能力过度饱和,在疫情的影响下,老百姓更换新电器的意愿低下,致使原本生命周期就高达十年以上的家电更加延长了更换周期。家电企业的传统业务红利见顶,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翔对奥一新闻分析道。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近年来白电巨头的业务盈利能力受限,其主营业务的毛利率正在逐年下降。其中,又以格力电器的毛利率减幅最为明显,从2014年的毛利率高峰36.10%下滑到2020年26.14%,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23.74%。
为什么这些家电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汽车作为新的赛道?“因为新能源汽车是最热的风口”,张翔说。
随着国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成为引领“脱碳”大潮的主力军。日前,财政部表示,拟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通过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充电桩基础设施奖励、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7月,汽车产销总量分别为1444万辆和147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50.4万辆和147.8万辆,同比增长均为2倍,分别占据总量的10.42%、10.0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到总销量的20%,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车型。
显然,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包括BAT、华为小米在内的各大行业巨头争相入局,家电行业巨头也不例外。“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得政府扶持、财政支持、资本青睐,对外易造成它是明日之花的认识,但家电头部企业的掌门人往往容易过分自信,以为可以把家电业的成功再次复制到汽车制造业来,”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对记者表示。
新能源造车门槛高达百亿
家电跨界造车或拖垮主业
新能源汽车大蛋糕,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但是蛋糕虽大,却难以下咽。资金储备首先是第一道壁垒。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车烧钱,没想到这么烧钱,‘百亿’往往只够跨过造车这道门的门槛。”
但是就算是烧了过百亿,还不一定就能实现盈利。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的销售、研发、营销成本共计618.14亿元,然而,这五年来累计亏损金额达到342.97亿元。小鹏汽车在2018年至2020年,研发、营销、销售成本合计170.4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总额为60亿元。理想汽车的亏损稍微轻微些,从2018年到2020年,研发、营销、销售成本合计支出134.03亿元,这三年来合计亏损41.21亿元。
然而,与国外的造车新势力特斯拉相比,百亿元的储备资金只是入门级别而已。据悉,从2010年到2020年,特斯拉在技术研发、厂房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超过2300亿元。
刚花了18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的格力电器,有这么雄厚的资金去支持它去进军汽车领域吗?格力电器2021年中报现金流量表显示,期末现金余额为300亿元。而被业界拿来与之对比的小米,在今年三月宣布进军造车时宣称账上有一千多亿的现金储备。对此,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也表示担忧,“如果是以整车制造的方式去布局,在中短期内对家电企业原有的业务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
“涉及到制造业,还是有些在大规模生产、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营销、服务、安全环保等共性经验,但毕竟家电制造与汽车制造仍有许多差异性,首先资本投入量级差别就大,家电企业很难承受得住转型造车的资本压力;其次,汽车制造更注重技术经验的沉淀、传承,对新进入者的门槛很高”,钟师提醒道,“家电企业的体能、体力和体量都不能与汽车企业同日而语,入局汽车业的风险甚至高到没顶之灾,容易拉垮原先的主力业务。”
家电企业造车不具技术优势
做好家电行业领跑者更重要
除了资金以外,技术就是造车的第二道壁垒。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智能化时代,自动驾驶或许成为企业跨界造车最高的壁垒。
目前,已入局汽车领域的互联网大厂来势汹汹,华为加速智能云服务方案的落地,小米基于已有的云生态建设切入车载云应用,百度致力于汽车机器人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等,跨行业入局的家电企业能够迎头赶上吗?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认为,“在以新四化为特征的汽车产业变革中,电动技术、网联技术、智能技术等都是家电企业在进军汽车领域中很大的短板,相对科技企业来说,家电企业在这方面不具备什么优势。”
但是,丁少将同时也指出,无论家电企业以什么方式造车,都是在智能物联网浪潮下的一次变革创新,可以与原有的智能家电智能手机等业务实现产业协调,有利于增大资本市场想象空间;其次,随着家电企业切入汽车领域,未来互联网时代有可能进一步打通汽车出行场景和智能家居场景,有利于物联网的发展。
“家电企业分心造车,对汽车行业来说,仅仅多了一个莽撞的进入者和在未来淘汰者名单上的多个一位而已。”钟师则认为,家电行业的技术对汽车行业可资分享利用的很少。家电企业应更专注研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本行业的价值,做好自身行业的领跑者,而不是换赛道去尾随汽车行业的竞跑者。
奥一新闻记者 冯潇慧 卢若情
编辑:冯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