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对话杨利伟:太空开农场很有想象力,寄语青少年飞得更远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9-06 22:17

“北京烤鸭可以上太空吗?”“空间站有蚊子怎么办?”“我要去太空开农场怎么做?”“航天员在太空受伤或生病了怎么治疗呢?”“黑洞的对立面是白洞吗?”

9月6日,在中国科技馆“奇迹天宫,荣耀见证——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首场活动现场,几位中小学生代表向航天领域专家提出以上疑问。

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告诉南都记者,小朋友提出去太空开农场的想法很有想象力,孩子的好奇心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他还寄语青少年,“相信他们比我们飞得更快、飞得更远”。

微信图片_20210906215413.jpg

航天英雄杨利伟与学生代表合影。

杨利伟:小朋友去太空开农场很有想象力

活动现场,学生代表向航天员们赠送了自己创作的出舱行走科幻画,杨利伟代表航天员回赠寄语板。

对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杨利伟对哪个问题印象最深刻?他告诉南都记者,小朋友提到去太空开农场,这让他感到很有想象力。“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才有科技进步的动力。”

他还科普了这问题背后的航天知识。据他介绍,载人航天有一套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保证人在上面能够生活。“早期的空间站也就是我们飞行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保障系统是携带式的,所有吃的、用的以及水、氧气等都是携带上去的。”杨利伟说。

如今,发展到现在空间站的阶段,从携带式变成了再生式,比如水的再利用、氧气的再生等。到了将来的深空探测阶段,比如再到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去探测,就需要有一个生态式的生命保障系统,比如种一些庄稼或者植物。

微信图片_20210906215409.png

杨利伟接受媒体采访。

杨利伟表示,孩子们提了很多好问题,其中不少就是航天员训练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有小朋友关心航天员在上边受伤了怎么办,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航天员现在什么打针吃药都可以自己做了,我想这就是激发孩子们好奇心、进行科学普及非常好的一个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是全国科普日的重要活动之一。“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航天科普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积极参与体验基地的科普活动,在科学的海洋中快乐成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在现场表示。

微信图片_20210906215720.png

“太空出差三人组”发来视频。

“太空出差三人组”给青少年布置课外作业

现场,“太空出差三人组”在轨飞行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从天宫发来视频,向广大青少年发布了科学和科幻两个方向的首批实验孵化项目。

这三个课题方向分别是:围绕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方向,利用空间站长期微重力、昼夜快速交变以及特殊辐射环境的条件,对生命体重力变化、空间辐射下的损伤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研究马铃薯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形状与地球是否一致;未来上太空可能和坐飞机一样便利,如果你是设计师,会如何设计未来的空间站;目前一些特产还不能登上太空,请将自己家乡特有的美食封装成符合航天标准的太空食品。

这些“课外作业”对青少年来说难不难?杨利伟告诉南都记者,航天员给青少年发布的课题给了三个不同的方向,未来会沿着这些方向再来具体设置课题。总的来说,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沿着发布的方向设计很多从简单到难的不同问题。

他解释说,比如说有些上小学的孩子,会好奇太空有没有蚊子,那就要根据他现在的认知水平去设置一些问题。到了中学,孩子们接触了一些物理现象后,根据这个方向设置的实验也更加深远一些。

现场,杨利伟还寄语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是一体两翼,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深远的太空当中,我们孩子们的身影一定会出现,我也相信他们会比我们飞得更快,比我们飞得更远。”他说。


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