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日前宣布,2021年香港秋拍上,国际著名导演王家卫将以艺术家、收藏家以及策展人身份,与香港苏富比现代艺术拍卖进行跨界合作。
创写历史的晚间拍卖:两项王家卫电影相关拍品
据介绍,10月9日举行的现代艺术晚拍将呈献两项与王家卫电影相关拍品,展现王家卫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卓绝才情:第一项即是由王导创作的首件NFT(非同质化代币)作品,此作亦将成为首项在国际拍卖行隆重登场的亚洲电影 NFT!王导为本作取名《花样年华 – 一刹那》,呈献 2000 年勇夺第五十三届康城影展“最佳男主角”与“最佳艺术成就”两项大奖的电影巨作《花样年华》首天拍摄的绝密剧情。
王家卫,《花样年华 —一刹那》 创作时间:2021 年作(片段摘自 1999 年电影拍摄)版数: 1/1长度:1 分钟 31 秒
王导更特意为本作撰文,分享他回顾此一关键时刻的心路历程:“创作往往来自一念。一个念头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花样年华》的一念何来?难说。可以确定的是,1999 年 2 月 13 日是我将这一念头付诸行动的第一天。每部电影拍摄的首日,等同与梦中人的第一次约会;既惊且喜,如履薄冰。开弓没有回头箭。二十年过去了,这支箭还在飞着。 今天,借去中心化数字技术,我们将这意义非凡的一天,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去保存,去展示。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岁月不老。愿未来更多人去体会,去追寻,那灵光乍现的刹那。”
王家卫《伤心探戈 – 黄皮衣》综合媒材,1997 年
第二项名为王家卫《伤心探戈 – 黄皮衣》,是张国荣于电影《春光乍泄》饰演主角“何宝荣”所穿的戏服。
1997 年,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获颁第五十届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大奖,成为首位华人获此殊荣。这出叙述男同性伴侣的爱情故事不但题材大胆,而且寓意深刻,在当时即引起全球轰动,戏中饰演男主角“何宝荣”的更是一代传奇巨星张国荣,在华人以至国际影迷与乐迷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他在戏中身穿皮衣的形象,更堪称影坛经典;此件皮衣自 1997 年电影拍摄完毕后,一直珍藏于“泽东库藏”,历经近四分之一世纪,依然完好如初,如今重现公众面前,意义非凡。
“远看过去,仿佛是一场单人探戈。他的舞伴,是他的皮衣”
“不如我哋由头嚟过”
据王家卫透露:“每一件经典戏服都是一个符号:梦露的白裙子,小马哥的黑风衣,李小龙的黄色运动衣……最终都会独立于角色,成为时代记忆。中国传统戏曲里,角色的造型叫扮相,登场被称为亮相,不单指穿什么,更多是指精神状态,是气质。张国荣第一次穿上这件皮衣,是在阿根廷。造型的时候他习惯站在镜前,我刚好站在他背后。演员登场前都会照镜子,因为要以最完美的扮相面向观众。张国荣也是一样。观众看到的是他永远迷人的正面,我更喜欢绕到他背后,偶尔会看到烟花后的落寞——这是我在和他合作多年后的发现。几个星期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火车站里,出现了何宝荣的背影,独自踟蹰于夜深人静的大堂角落。何宝荣一个人的时候,喜欢抱着那件皮衣,像在为自己取暖。那天晚上,有一刻,他把皮衣抱在怀里。远看过去,仿佛是一场单人探戈。他的舞伴,是他的黄皮衣。我一直留着这件黄皮衣。因为它象征着曾经的存在;温柔、叛逆,和烟花背后的落寞。”
倚着黎耀辉的一幕也是穿着这件皮衣。
皮衣最后由小张(张震)穿到世界尽头。
服装于王导的电影世界里,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和视觉元素,既烘托人物的身份、年龄、个性,亦渲染着角色所身处的文化背景及气氛。香港首屈一指的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师张叔平,多年来与王家卫导演合作无间,凭借《春光乍泄》提名第十七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伤心探戈-黄皮衣》正是戏中最具标志性的造型,不仅标志着王导及其梦幻团队对创作一丝不苟的匠心,更负载导演与演员之间的惺惺相惜及深厚情谊;如导演亲述,皮衣象征着张国荣先生的传奇存在,以及其至情至性的坦然流露。
「念念不忘:王家卫 x 泽东电影三十周年」– 王家卫电影珍藏拍卖专场
紧接现代艺术晚拍,香港苏富比将于10月10日“现代艺术日拍”之前,举行“泽东库藏”拍卖专场,以纪念王家卫导演成立“泽东电影”30周年。
《花样年华 – 一刹那》NFT截图©泽东电影
王导以其收藏家的身份,精心挑选 30 件有关他的电影珍藏。王家卫表示:“30 件藏品里面,大部分来自我不同的电影:服装、道具、造型、摄影、海报,以至我个人收藏。每一件都代表着电影从制作到面世的不同工序。此外,还有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张叔平、杜可风、夏永康的作品,以及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专门为这次 30 周年设计的作品。”
《花样年华 – 一刹那》NFT截图©泽东电影
王家卫导演自 1991 年成立泽东电影公司以来,打造幕前一部又一部震撼国际影坛的经典作品,其幕后团队亦一直致力于统筹并整理泽东电影的库藏,营运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专业库存,将王导创作路上的心血点滴一一辑录。本次独立专场中的每件藏品,皆附有由“泽东库藏”开立及王家卫亲签的作品保证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钟永红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