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总设计师:汲取国外事故经验,中国无死角监管核安全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1-09-08 19:51

南都讯 9月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能源领域4名优秀党员代表围绕“践行初心使命,贡献能源力量”与中外记者交流。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在见面会上讲述了“华龙一号”研发过程中的故事,并指出中国在核安全的监管方面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微信图片_20210908191349.jpg

邢继在见面会上讲述了“华龙一号”研发过程中的故事。

自主创新难题多,团队“白加黑” 连轴转试验

作为一个在核电战线工作34年的科技工作者,邢继见证了中国民用核能事业的发展历程。

他回忆:“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加入了我们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建设的大亚湾核电厂,那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连钢筋混凝土都需要进口。”今年1月3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顺利投入商业运行,它标志着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说起“华龙一号”自主创新的历程当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邢继直言:“难题太多了,而且个个对我们来说都挑战巨大。”

他举例,“华龙一号”创新的安全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非能动是指不需要电力供应就能够发挥安全功能的系统,这种安全设计特征汲取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这个系统原理上并不复杂,但是要发展为工业上能够实施,并且可靠的系统,当中需要研究的事情非常多。

邢继介绍,安全壳(第三道安全屏障的非能动系统)的研发团队非常年轻,平均30岁出头。他们从理论开始研究,从原理性试验、单个换热器的选型和1:1换热器试验,搭建了全球最大的综合试验台,反复试验,每一次试验都要经过好几天、上百个小时,不能停、连轴转。

邢继说,类似这样的创新案例,在“华龙一号”比比皆是。创新团队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非常6+1”“白加黑”。邢继认为,正是因为他们传承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所以他们在面临各种挑战、困难的时候,都能咬牙坚持,靠自主创新的创新热情和激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中国的核安全监管体制不留任何盲点

在见面会上,邢继多次强调中国对核电站安全性的重视。他表示,安全和质量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他和团队始终把核安全文化放在所有事情的优先位置去考虑。

针对日本共同社记者关于中国核电和核能安全性的问题,邢继回答,核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核安全没有国界。

邢继介绍,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不到一周时,中国就发布了“国四条”的声明,其中有一条要求,未来中国新建的核电站要满足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为此,他的团队主动放弃了当时刚研发完成的CP1000的机型,开始了华龙的研发。

目前,中国在核安全的监管方面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邢继谈到,他所从事的研发设计工作只是核工业的一个很小的局部,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小的领域中,中国的核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也不留任何盲点地在进行监管。

在相关研发设计经过安全评价,允许开工建设以后,核安全监管体系会跟进到所有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前的调试以及装料前的相关准备。在核电站投入到运行以后,核安全监管依然不留任何死角,跟进核电站的整个运行过程。邢继说:“中国的核安全监管体系提出的要求,我认为在全球是最严格的。”

邢继介绍,他所在的中核集团共有24座核电站,除了刚刚运行的三座,其余21座核电站已经纳入国际核电站运行者协会(WANO)。目前,经过WANO的评估,中国的17座核电站获得满分,在全球领先。

邢继认为,在确保核安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国家态度很重要。中国把核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体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南都见习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戴着党徽的他们今天站C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