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双琛:深圳技术大学迎来了属于她的时代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9-09 14:45
截屏2021-09-09 下午12.27.53.png

对于中国高校圈,深圳技术大学是特殊的存在——她年纪小,筹建时间仅有1034天。她成长迅速,2019年开始正式独立招生,迅速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21年广东投档线理科排位居全省第6位。

她还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所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校之初,便树立起“超前”的办学目标:面向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精算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深圳技术大学的建设创造了筹建高等院校的“深圳速度”,作为她的创校校长,阮双琛在其中付出了艰苦努力。他拥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和闪亮的科研经历,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无论是在深大牵头设立重点实验室、提升研究生教育,还是协助筹建港中大(深圳),成功筹建深圳技术大学,扎根高等教育20余年,阮双琛始终坚持把培养优秀学生放在第一位。

“教育的初衷始终是育人,办学的重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9月8日,深圳举行2021年教师节表彰大会,阮双琛获评2021年深圳教育“教书育人模范”称号。他特别喜欢到学生食堂吃午饭,尝尝味道如何,菜价贵不贵。他还计划在校园最美的湖边,建一所新的学生餐厅,这里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全天候开放的自习室、图书馆、会议厅、咖啡馆,是师生交流、同学间互动的“多功能厅”。

在中国科学院、高校工作30年后,阮双琛依然坚定的朝着目标迈进:改革人才培养及评价模式,将深技大办成世界一流的技术大学。他特别强调说,要把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关键靠人才。在急需攻关领域、重点突破领域、前瞻布局领域,深圳应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是要加快引进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和老师。同时,对人才引进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类,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职业门类制定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和评价标准,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

ruan1.jpg


阮双琛

1963年10月出生于陕西,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长期从事光纤激光器、光纤非线性特性和超快光学器件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还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称号。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没有围墙的大学

9月8日,深圳举行2021年教师节表彰大会,阮双琛获评2021年深圳教育“教书育人”模范称号。从1999年来到深圳大学,牵头设立重点实验室、提升研究生教育,到协助筹建港中大(深圳),成功筹建深圳技术大学,他在深圳已工作生活逾20年,一路参与、见证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结20余年教书育人的经验,他说,过去常讲“十年数木百年树人”,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更需“天天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他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如今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有天壤之别,改革学生评价标准迫在眉睫。

阮双琛从小在农村出生,小学和初中时,除了正常上课还要参加劳动,有时候刚下课就要去干农活。恢复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以全县最高分顺利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在他的大学时代,在校园遇见外国人是件很稀奇的事,更没有机会和他们交流。但现在,深圳技术大学为学生们创造了许多机会,“国际周”请来50位外国教授为学生授课,此外还会举办高桌晚宴等文化活动和相关培训,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增培养国际视野,强他们的自信心。

“天天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理念,始终贯穿学校筹建的各个环节,更融入校园设计中,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以食堂为例,“民以食为天”,学生食堂的环境如何、饭菜质量、定价高低,最直观体现了对学生是否用心。深圳技术大学不仅在学校最美的湖边设置了一处学生餐厅,伴着窗外的湖光山色,品尝着丰富美味的食物,更将食堂全方位提供给学生使用,包括并不限于,自习室、咖啡馆、学术交流、活动场地等多功能用途。

餐厅也是他校园里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看看学生吃饭环境,问问饭菜价格、学生满意度。渐渐的,餐厅成为深技大学生最经常光顾的校园场所,也是师生间、同学间进行交流沟通的绝佳之处。“我希望把学校打造成‘没有围墙的校园’的示范院校。”阮双琛认为,把校园的围墙打开了,相当于把人们心理的围墙打开了。没有了围墙,学校才能和社会真正相融,对学生、附近的居民和企业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ruan2.jpg

打破“技术”歧视 培养极具“工匠特色”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受深圳市委市政府委托,牵头创办深圳技术大学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对阮双琛而言,既有意外,也在情理之中。2015年,正在天津出差的阮双琛接到了市里边的一个重要电话,“办一所应用型高校,对标德国,向德国学习。

在德国,每一个小城镇,都有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的大学中,应用技术大学占比近60%,德国一流工程师当中的2/3,都是这些学校培养的。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是好大学的代名词。而我国的现状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深圳有164个职业被列为“紧缺类”职业,高级技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以上。深圳技术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开始筹建,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示范性一流应用型高校”。

学校从筹建到开学招收第一批学生,仅用了1034天。相较大学六七年的筹建周期,深圳技术大学实现了“深圳速度”,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十年,聚焦工程装备领域,刚满30岁的阮双琛是中科院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99年,他离开中科院,在深圳大学工作近20年,累积了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这些经历对于他后来接受筹办应用技术大学帮助特别大,“特别是我还在德国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熟悉企业与产业,不仅和德国技术方面的专家交流能产生共鸣,更能结合我们自身需要选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优势内容。”

不仅能具备“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还是优秀的“高校管理者”,他用做科研的精神和思维来办学校,从最初起步就有详细的规划。回看三年的筹办之路,按照当时的规划和想法,深技大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包括当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大家的努力,也一一将问题解决了。”

2015年9月份,校园还是一片荒草甸,金田路上不见一个路人,周边一人高的杂草丛里堆放着比亚迪的集装箱。作为政府保障房的竹韵花园小区还是毛坯,“家人陪我一起过来看,说比老家更落后。”最初筹建办核心团队,由深圳大学的教授组成,大多住在南山,大家开玩笑说,每天工作有“三个100”:车程往返100公里,油费支出100元,路上时间100分钟。

时不我待,2015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阮双琛的想法是,要快速把这所学校办下来,落实首年招生。2016年的1月31日晚,市委常委会决定,深圳技术大学依托深圳大学应用类专业筹建和办学,成立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7年8月21日,深圳技术大学(筹)启动校区揭牌。

他没有选择将学校筹建办放在坪山区政府,虽然那里办公环境和条件好很多。“我们把筹建办放在学校的建设工地旁,就是当时已经建好的竹韵花园,把小区配套的幼儿园简单装修了一下当作办公室。”回忆起学校筹建的那段时光,他总是打趣说,“深圳技术大学是从幼儿园起步的。”

“我们沿着创业路走,当时三职校即将竣工,我带着几位专家和高校的老校长商量,借三职校一栋楼作为教室,把竹韵花园装修成学生宿舍,小区下面的商服用的裙楼改成图书馆、食堂,学校就可以开学招生了。”

有学生就能加快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学校向教育部申报。2017年,学校依托深大招生 200余名学生。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深圳技术大学正式设立。

ruan3.jpg

办学5年迎来了属于她的新时代

“国内对技术大学的理解还存在误解,一说‘技术大学’,就认为是所深圳的专科学校。”如何打破对于“技术”的刻板印象,深圳技术大学将吸取的德国应用大学优秀教育理念深深植入在基因里:坚持办应用型的大学,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精算师等高端技术型人才。所以,学校的名字必须叫“技术大学”,才能保证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总结办学定位,深技大与传统大学有三方面的不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强调企业实践背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都要有在企业工作的背景,能紧密贴合产业前沿。学校采取“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跟随教授进入实验室学习专业技术。

其中,教师评价体系借鉴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基本上就两条: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二是论文数量。深圳技术大学不以上述两项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而是以解决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实际问题、产学研创新成果、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

对学生的培养则强调校企合作,提出“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技术大学需要四年的学习期,这样他们掌握的知识才比较系统、全面。课程设置秉承“夯实理论、聚焦尖端、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理念,开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术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和国际课程,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学生均需参与学校或企业实践项目,畅通双证人才(毕业证、专业资格证)培养渠道。

同时,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也不同。高职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懂得操作,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求不仅能操作,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成果,具备开发、帮企业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深技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国际化、聚焦专业和勇于创新的特点,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

2019年,深圳技术大学第一年独立招生,广东省内高于本科理科优先投档线26分,一次性满额投档,其他省(区、市)理科类列第一批(重点批或本科批)录取,办学成绩有目共睹。2021年,办学5年之后,迎来了属于她的新时代

今年5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正式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12所一流高校入选。要求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科学技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未来技术学院就是要做解决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学院,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阮双琛对深圳技术大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是属于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春天,从中央到地方无不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他说,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也是深圳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高端制造业需求,培养本科、专业硕士层次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使其不仅能胜任多种岗位,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项目的研发及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和使用。

深圳技术大学的办学版图也不断从高等教育领域向基础教育辐射,借助高校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小学、初中、高中,都在短时期内呈现出优秀的办学成果。由深圳技术大学负责管理的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已在今年9月招收首届高一新生,之前为了带动坪山基础教育发展,深圳技术大学与坪山区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强合作,未来还将再建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

今年8月24日,深圳技术大学又牵手光明区,开启基础教育广泛合作。今后双方将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基础教育领域进行高水平的合作办学,推动光明教育高质量高颜值发展。通过此类区域性合作,不仅打通了不同学段的课堂通道,也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进一步从高等教育延伸到基础教育,为片区优质教育学位增量提质。

ruan5.jpg

采写:南都记者朱倩


编辑:戴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深圳教育的“先锋”“模范”是他们!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