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陈伟俊是一名音乐老师,曾是职业摄影师的他如今依然保持着路上拍照的习惯—包里装一台微单,遇到想拍的就拍下来。谈起镜头下选择记录画面的原因,陈生用“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这句法语来解释。而每日通勤的澳门也成了他近几年镜头里出现最多的地方—他喜欢澳门有独特味道的老城区,巷子缝里总能透出光,传承了好几代的店铺,就算由卖牛奶变成了卖手工雪糕,旅客依然熙然前来。
陈伟俊已经不觉得自己是旅客,每日上班、观察、记录,来自珠海的他也融入了澳门的生活。这几日,新开通的青茂口岸也成了他镜头下一部分,除此之外,也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便利和选择。
受访者供图。
青茂口岸开通后多了一个通行选择
陈伟俊家住珠海,选择去澳门上班之后,每日往返于澳珠两地之间。此前和大多数人一样,通关选择的是离澳门和珠海市区都比较近的拱北口岸。从他位于珠海明珠路的家里出发,大概30多分钟车程可到拱北口岸,通常1小时内可到公司。
但路上常常遇到关口排队的情况。对于拱北口岸,陈伟俊坦言疫情前过关的人特别多,有时赶上早晚高峰,差不多已经排到了大街上。“关口口出来有一条很长的风雨廊,有时候风雨连廊的尽头都挤满了人。”此外,陈伟俊表示,有时候两地之间健康码的转换会出一些机器方面的问题。疫情发生后,过关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大了。有一次因为有确诊病例,当日过关需要查验看核酸检测,有很多同事都过不了关回家,陈伟俊说那次是自己运气好,刚好到所要求的的核酸时效。后来他有段时间都随身带一套睡衣裤,生怕不能及时回去。
青茂口岸的开通让他觉得可以分流一部分过关的旅客,他自己也会选择走此通道,“青茂口岸就在拱北口岸不远的地方,这对我来说也是多一个选择。”陈伟俊说,目前确定从珠海这边过去上班会选择走青茂口岸,如果体验后过关很顺畅,回来他也会选择。此外,24小时通关对他来说也有好处。有时见客户或者培训的时候会晚回去,就可以及时回家。
喜欢澳门老城区的慢节奏
紧张的工作之余,陈伟俊比较喜欢澳门老城区慢节奏,在陈伟俊眼里,澳门也是广东文化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地方,有舞狮的,有庙。“感觉时光在那里停留,像回到出生的地方一样。” 通勤路上、上班之余,陈伟俊都是会随时拍一张的摄影爱好者。背包里就会放着相机,有时候还会放一两个镜头。想到什么拍什么,拿起相机咔嚓一张就可以。而他最喜欢拍的就是澳门的老城区,有独特的味道。“中间只有一条线上去巷子,路过的时候,喜欢那种光影的感觉。”
受访者供图。
摄影之余,他也在观察着澳门的生活。“澳门会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就像广州老大爷喜欢喝早茶、喝荔湾红米酒一样,澳门的老大爷喜欢喝下午茶,喝杯咖啡、吃个三明治、猪扒包,活得很精致,像个绅士一样。”陈伟俊笑称,很多澳门人的祖辈都来自珠海、中山、福建等,如果两三代以上住在一起的,都会住在关口附近的老城区。
受访者供图。
“那片老城区的建筑大多是八九十年代,让我感觉时间像静止了一样。”陈伟俊说,城市的变迁让他家附近慢慢建起了大楼、天桥、摩天轮,而他来澳门的这几年,老城区里有很多没有变的东西。比如很多传承了两三代的店铺,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20多岁的青年还在做,已经成了游客眼中的“澳门网红餐厅”。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猪扒包、西饼店、很多复古的特色小吃等。也有以前卖牛奶的商家,后来学会了做雪糕,但一直就是手工做,虽然比较贵,但还是有人慕名去吃。
这些年来,陈伟俊也在见证着澳门和珠海的变化:澳门的氹仔变化比较大,珠海也有变化。“比如拱北口岸旁边 ,从没有高铁站到有了珠海站,再到开通了过关口岸。” 陈伟俊观察到,拱北口岸现在也开始了新的建设,对于青茂口岸的开通以及将对周围带来的改变,他也有所期待。
通道,“往来畅通的道路”,意味着顺畅和连通。青茂口岸开通,我们采访了几位粤澳新通道往来人物。往返于澳门和内地,他们有的是需要每天通勤的上班族,有的是一学期几次来回的学生,有的是每天往返买菜的阿婆。关口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交通便捷之道,更是两种生活的连接点。新的关口,也是新生活的入口。在接受采访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的开通让他们在原有关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通行选择和期待,“合作查验、一次放行”、“24小时通关”等也为他们大大缩减了通行时间。“仅生活在珠海三年,通关口岸周边配套设施也一天比一天到位,相信两地人民生活会变得更舒适、更便利。” 其他系列报道详见南都号“南都新文旅”。
采写:南都记者 肖韵蕙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陈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