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大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获得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捐赠企业,同时亦是获奖的唯一一家民营医疗机构。
有患者向南都记者表示,眼睛一直看不清东西,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还是在爱尔眼科到其所在的村落巡诊时,才发现得了白内障。由于家庭条件不太好,工作人员为他申请了“光明·关爱”视力救助项目,对手术费用进行了全额资助。“做完手术终于可以看清别人的脸,也可以轻松吃饭了。”
“奖项是鼓励,更是鞭策”
据悉,“中华慈善奖”是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于2005年设立,旨在表彰我国公益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优秀慈善项目等,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中华慈善奖共有182个爱心个人、爱心团队、捐赠企业、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受到表彰。其中,作为唯一获奖的民营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显得颇为特殊,他们蝉联了本次“中华慈善奖”捐赠企业。
得知获得这一奖项,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非常激动。他向南都记者表示:“这是我们第二次获奖,是全体爱尔人的荣誉。这个奖项既是国家对我们过去十二年来慈善事业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继续坚持慈善的鞭策。我觉得我们未来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南都记者了解到,获奖背后,爱尔眼科关注困难眼疾患者,协助国家相关政策在基层落地。
61岁的杨乐山家住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据他介绍,几年前为了谋求生计,他的儿女外出打工,妻子也随同前往照看孙辈,只剩他一人在家。
患者杨乐山(左)。
为了养活自己,他时不时在家周边做些零工,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从2018年开始,杨乐山发现自己的视力下降,看东西总是雾蒙蒙的。但经济上的窘迫让他无暇顾及眼睛的异常。但时间一长,他的视力越来越差,“连旁人的五官都看不清,平时吃饭都成问题。”
2019年,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医生来到他所在的村庄进行眼健康义诊,他也前往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医生发现杨乐山患有严重的白内障,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考虑到其家中情况,工作人员还为他申请了“光明·关爱”视力救助项目,对手术费用进行了全额补助,极大地减轻了杨乐山的经济压力。在医生的帮助下,双眼术前视力只有0.05/0.12的他,术后视力恢复到了0.6/0.8。他笑称:“这下终于可以看清别人的脸,也可以轻松吃饭了。”
为20岁女孩移植角膜
另一个湖南女孩雯雯,今年20岁。4年前,她发现自己的视力有所下降,结果戴了眼镜后视力矫正情况仍不理想。年少的她并没在意,“当时学业比较紧张,就没有时间去进一步检查。”
2021年,雯雯视力进一步下降。意识到情况不对的她趁暑假来到了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右眼圆锥角膜、角膜斑翳及双眼屈光不正,情况非常严重,需要进行角膜移植。
“其实当时去爱尔眼科医院的时候是不知道有帮扶计划的,但是家里下决心,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眼睛治好。”在了解了雯雯贫困的家境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决定为这个女孩申请“你是我的眼”角膜盲症救助计划,由该公益基金提供手术费用支持。
眼角膜材料稀缺也是雯雯一直没能接受手术最主要的原因。在得知雯雯情况后,爱尔眼库紧急调集全国眼库的角膜资源,第一时间为雯雯协调了一枚珍贵的角膜,手术十分成功,雯雯病变的眼角膜被清澈透明的角膜取代。“现在坐在教室里,坐后面一点也能看到黑板上的大字了。相比于之前的情况来说是好了非常多的。”
如今,雯雯就读于常德女子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生活的困苦,眼疾的折磨并没有打垮这个女孩。未来,雯雯想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老师,或者从事外贸生意。“也感谢医院的帮助,感谢角膜捐献者,让我能好好看看这个世界。”雯雯说道。
分级连锁、交叉补贴条件困难的患者
杨乐山、雯雯们的背后是许多基层眼科患者因“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失去光明的问题。近年来,爱尔眼科得以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包括广大城乡县域、偏远山区和基层地区在内,建立起了全覆盖的眼科医疗服务网络。
陈邦介绍,除了发起和参与各类公益项目外,爱尔眼科还创立了“分级连锁”、“交叉补贴”等模式。所谓分级连锁,是指爱尔眼科“中心城市医院——省会城市医院——地级医院——县级医院”的分级模式,将不同层级的医院区别定位。
基于这不同定位,爱尔眼科利用高端医疗服务所获的利润,补贴低收入群体。陈邦告诉南都记者,12年间,集团平均每年拿出了利润的约10%,用于慈善事业,为社会进行可持续地“反哺”。
陈邦表示,爱尔眼科在乡镇地区建立了多所医院,“比如在西藏的山南市,常住人口有30多万。由于那里的海拔比较高,日照强烈,白内障发病率也很高。考虑到这里老百姓的眼健康需求是长期的,我们就干脆在山南建立一家眼科医院。”
他表示,这类的基层医院基本难以盈利,开设的初衷也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但对于当地居民很有意义:正如爱尔眼科的使命“使所有人,无论贫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只要是有眼健康需求的地方,就会有爱尔的医院”。
爱尔西藏光明行项目。
截至2021年,爱尔眼科已让近70万名条件困难眼病患者重见光明,眼健康义诊和科普宣教覆盖人次达1.8亿。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共有2400余名爱尔眼科医护员工投身防控一线,其中230名更是直接参与到了武汉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反哺”社会,加大慈善科研教育投入
陈邦说,获得“中华慈善奖”后,爱尔眼科将更加努力地发展慈善事业。他希望未来,在县域的爱尔眼科医院能直接帮助到基层及偏远地区的条件困难的眼疾患者,在城市医院能专门开辟出一个区域为条件困难的患者们提供精准帮扶。“哪怕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很多金钱,也希望能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他介绍,爱尔眼科未来也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眼健康项目、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陈邦表示,爱尔眼科会在科研、教育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促进自身发展,为公益事业不断提供有生力量。其中在教育科研投入方面,2019年爱尔眼科已捐赠一亿股权成立了“湘江(教育与科研)公益基金会”,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眼科医生,特别是村镇医生;在科研方面,爱尔眼科目前正在着力研发新的眼科技术及远程智能诊疗设备,未来,爱尔眼科将培训乡镇医生使用这些智能化设备,协同爱尔眼科的专家们,为当地及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可及的眼科医疗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陈邦提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的眼健康服务将会是爱尔未来的一大工作重点。“人们对清晰视力和眼健康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初心所指,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步履所向,即是远方,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天智 实习生 魏超豪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