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一张手机短信截屏引发社会关注,截屏显示,河北平山县一市民深夜发短信给县里某位领导反映情况,次日上午8时许收到回复,竟是一个“滚”字。据媒体报道,当地官方在介入调查后,“对截图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了调查核实,涉事官员已被严肃批评,并被责令作出深刻检查。
一个“滚”字,毫不意外地引发轩然大波。据多家媒体核实,短信确系涉事官员所发——手机没有丢,号也没有被盗,只不过按照知情人士说法,如此令人错愕的回应“都是误会”,是涉事官员怀疑自己收到诈骗短信后的一种反应,而官员对求助短信中提到的事项“一直在关注并积极推动”。
错把情况反映当成诈骗短信,也算是一种解释吧,看来涉事官员与普通公众一样,也深受垃圾短信骚扰之苦,特殊场景下情绪化地回一个“滚”,说起来倒也是不少人可能会做出的反应。而在另一边,信访群众短信发出的时间是凌晨一点多,深更半夜给领导手机发短信反映个人问题,在方式和时间选择上都有不妥之处。
不过官员回应的时间是上午8时许,无论是头脑清醒的程度,还是特定时间段的属性,错把情况反映看成电信诈骗的解释恐怕都无法达到完全澄清的效果。看起来,“一直在关注并积极推动”的回应更像是正常状况下公众常见的那种答复句式,而情绪色彩浓重的单字回答,则也可以对应某些地方信访接待场景中,基层官员一时情绪失控时的表达。
而不论是字面还是当面,公职人员对待民众的态度都直接关系到地方治理的水准和形象,不容有丝毫的大意和误操作。
耐人寻味的是,引来单字答复的个案情况本身,那些据称“一直在关注并积极推动”的事项,在出现“滚”字答复之前,究竟是什么样一种公共处境?据媒体报道,当事人所反映的征地拆迁中断水断电断路以及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座机打了太多次,找不到人,反映事情太难,没有办法”,而在公开信息中,涉事官员就身兼当地征地拆迁指挥之责,系某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常务副总指挥。
个案调查既然已经启动,有必要查明的,就不应该只是一条短信的发送细节,更应当包括法定的信访反馈渠道是否畅通——电话能不能打通,领导能不能找到,同时也要对当事人反映情况被“积极推动”的相关进展予以必要公示。
短信沟通的一时“误会”不是没有化解的空间,但多年久拖不决的个案情况,却不是一两句解释就可以妥善处理的,需要公职人员真的用心和用力。在“滚”字回复被发现“误会”之后,涉事官员起码应当切换回正常的公职身份,向当事人正式给予答复,以及由本人对此前的“误会”做出必要的解释,这可能比他人转述的效果要好一些。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