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广西梧州的黄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半只脚踏入鬼门关。意识到心绞痛、胸闷越来越严重,他赶紧前往附近医院急诊科就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诊后,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开展生命大救援。然而,术前黄先生一波三折,两次突发室颤,出现意识丧失。在命悬一线之际,心内科、急诊科、心导管室等多学科团队联手开展心肺复苏,并紧急实施介入手术,成功挽救了他垂危的生命。
高血压血管病科夏文豪副主任医师提醒,对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的局部剧烈疼痛,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如果在疼痛时伴有心绞痛、胸闷、出汗、呕吐等症状时,更要警惕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
患者黄先生(右二)康复准备出院。
突发胸痛主动到医院就诊
走绿色通道术前准备15分钟
9月8日晚上9点05分,45岁的黄先生出现心绞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时长达半小时之久。中山一院急诊科医生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黄先生广泛前壁ST段抬高,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科立即启动急诊PCI绿色通道,将患者心电图发给心内科二值苏晨副教授确认,同时马上做术前准备,并电话联系心脏介入值班医生夏文豪副教授。
夏文豪副教授查看患者心电图后判断:患者比较年轻,心肌梗死面积大,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风险高。在紧急时刻,他一边指导急诊科进行术前用药,一边赶往导管室做介入术前准备,仅仅花了15分钟,医生团队便完成导管室全部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转运途中出现室颤
医生在病床紧急心肺复苏
20分钟后,在急诊科及心内科医护团队的护送下,患者开始转运导管室。然而半路上,黄先生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监护仪的心电图波形也迅速变成形态不同且大小不等的颤动波,所有人的脑子里都跳出了一个词“室颤”。
此时,刚完成术前准备工作,赶来迎接患者的夏文豪副教授和苏晨副教授立即指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准备除颤!”下一秒,医生们跪在病床上对黄先生进行胸外按压,苏晨副教授说道:“准备200焦,周围人散开,放电!继续心肺复苏!”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立即组成一个抢救团队,1分钟后,黄先生转为正常的窦性心率,神志也逐渐转清。在医护团队护送下,黄先生被安全送往导管室。
巨大血栓堵塞前降支
30分钟打通闭塞血管
在导管室门外,黄先生的家属焦急地等待与期盼着,导管室内,一场“铅衣战士”与死神的竞速正在上演。
一切准备就绪后,手术医生夏文豪副教授开始冠脉造影。然而,在准备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时,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测再次显示室颤波形,夏文豪副教授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苏晨副教授协助进行200J电除颤2次、利多卡因 100mg静脉注射、美托洛尔 2.5mg静脉注射,一番抢救过后,患者终于转为窦性心律,得以继续手术。
据左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前降支中段次全闭塞伴巨大血栓,医生考虑此次急性心梗发作与血栓堵塞前降支的关系紧密。夏文豪副教授与黄先生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请示导管室李怡主任,立即对患者前降支施行介入治疗。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仅仅用了30分钟,便打通了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术后,黄先生血流恢复良好,转危为安,目前病情趋于稳定,即将出院。
中山一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夏文豪副主任医师。
院外突发心梗
应把握“黄金4分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升高,呈年轻化趋势。据临床数据,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约100万人。每18秒到20秒,就有心梗事件发生,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会死亡,死亡率超过30%。
据悉,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不断增强的临床救治能力,夏文豪副教授目前已完成几百台冠脉介入四级手术,年龄最小的患者16岁,系高中生打篮球突发心梗倒地。
院外突发心梗怎么办?夏文豪副教授提醒,急性心梗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对这部分患者而言,抓住救命的“黄金4分钟”尤为重要。突发心梗,往往身旁人是最佳救命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120,必要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以提高生存率,也是国民都应该具备的一项急救技能。”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梁嘉韵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