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发展的新格局,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9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加入由南方都市报和N视频发起的大湾区购物节“湾众一心 罩靓未来”我为大湾区代言口罩接力活动,为美好大湾区加油。
何镜堂院士加入由南方都市报和N视频发起的大湾区购物节“湾众一心 罩靓未来”我为大湾区代言口罩接力活动,为美好大湾区加油。
“80后”院士何镜堂常挂在嘴边的话,“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让城市更美好。”提及起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何镜堂院士再一次提起这句话。
随着广东省“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进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筑业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如今,细数粤港澳大湾区地标建筑,广州大剧院、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和美术馆、新葡京大厦、珠海大剧院……如今这些打破传统的城市新地标中,又增添了一座海心桥。
此前,何镜堂院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畅谈海心桥设计理念。
今年6月,海心桥正式亮相,自此成为市民和游人参观打卡的“大湾区最美新地标”。这个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由何镜堂院士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人行桥建立于广州中轴线与珠江的交界处,连接两岸。人行桥全长488米,除拉锁外,桥体几乎全部由曲线构成。
“建筑必须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何镜堂院士直言,弧形结构正是这座桥最大的特色。在他看来,珠江是广州人的母亲河,弯曲形的桥体设计灵动,更能体现当地的地域性,同时也能与附近的小蛮腰广州塔有所呼应。
此前,何镜堂院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畅谈海心桥设计理念。
而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广州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南粤、中原、外来文化交融,构筑了包容创新的广州精神。何镜堂院士团队将人行桥设计成“拥抱”的姿态,想展现的正是“一种实干,一种融合,一种创新”的精神,把过去和未来、中轴线南北、广州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联系起来,这正是何镜堂和团队想要实现的。
“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发展新格局,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让城市更美好。”这是何镜堂的坚守,也是这位“80后”院士的行动。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入选人物之一。
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主持设计的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及省部级奖数百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被誉为“中国馆之父”以及“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文字:南都记者董晓妍 孙小鹏 实习生郭一蒨
摄影:南都记者董梓浩 吴佳琳 实习生陈杰豪 梁琪彬 伊凯文 梁婷雅
视频:南都记者董梓浩 实习生陈杰豪 梁琪彬 伊凯文 梁婷雅
通讯员:卢庆雷
编辑:董晓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智库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