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同根同源的血脉文化,让湾区人民密切相连。“丹桂飘香花好月圆”,中秋佳节就要到来。随着湾区一体化的推进,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内地过节:TA们可能是在这里创业的香港青年,抑或是在这里读书的澳门学子。还有一些人,奔波在港澳和内地之间。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TA们又是如何过节的呢?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中秋这一天,粤港澳大湾区没有区属分界,人们都是同一片天空下,欣赏同一轮明月。如果你在这一天没有办法在户外欣赏圆月也没有关系,我们身边还有一群喜欢拍月亮的人,让大家可以通过他们的镜头在不同地方欣赏同一刻的同一个月亮。
在内地过中秋节的澳门女生:
中秋节寓意团圆,澳门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在澳门的民俗中,中秋前夜叫做‘迎月夜’,中秋当日叫做‘赏月夜’,中秋节翌日叫做‘追月夜’。在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会先跟家人相聚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到户外赏月。大人拿着月饼水果,小孩提着灯笼,一家人扶老携幼地前往湖边、公园或海滩等地,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关同学。
关同学是在广州高校读书的大四学生,来自澳门。介绍起澳门的中秋民俗,她滔滔不绝:每年中秋前夕,澳门大街小巷都会挂上色彩缤纷的灯笼。为迎接佳节的到来,当地的景点也会摆放着大大小小应节的灯饰。而在中秋当晚,有些公园里还会举办类似于元宵节的大型活动,比如各种各样的摊位游戏、抽奖活动、表演节目……现场人流络绎不绝,节日气氛热闹,令人流连忘返。
“过完中秋肯定不只胖三斤”,关同学说,按照澳门人过的中秋节习俗,她要吃三晚月饼,即中秋前夜至中秋翌日。她会分别跟家人、朋友一起在公园过节。“大家会各自准备零食、水果、饮料等,晚上带到公园里,在草坪上坐着边聊边吃。”中秋节寓意团圆,澳门人很重视这个节日,亲朋好友之间会互赠月饼祝贺。对此,关同学表示每年都十分苦恼,“我们家每年都会收到很多亲戚给的月饼,每次都吃不完。所以每年中秋过后,我妈天天都会逼我和我爸吃月饼……”
不过,2020年,她选择留在广州过中秋。“那时自己已经读大三了,没剩多少时间在大学了,所以想留下来跟室友一同感受内地过中秋节的节日气氛。”鉴于疫情防控,许多大型活动都取消了,中秋当晚,她就和大学室友一起在学校里的小草坪上赏月,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聊着各自家乡过中秋的习俗。
今年中秋将至,关同学表示有可能还是在广州跟同学一起过。因为疫情相对放缓,大型应节活动有机会能举办,她希望能够亲自体验广东的节日盛况,实在不行就会像去年一样,跟同学们晚上在学校里共度佳节。
在广州创业的香港青年:
打边炉吃月饼,与朋友、同事共度中秋
吃团圆饭,逛维多利亚公园,欣赏公园里挂着的各式灯笼……这是陈翠霞记忆中幼时过中秋的场景。现在长大了,虽然少了游园活动,但这个重要的节日,也总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
陈翠霞。
然而今年的“月亮节”,因为工作和疫情的双重原因,这个2020年来穗创业的香港女孩,要留在广州过节了,这将是她在羊城度过的第一个中秋。
中秋自古以来便是团聚的节日。“读书的时候,吃完中秋团圆饭,家里人就会带我去逛维多利亚公园。公园里一般会布置有各式各样的灯笼,像彩灯会一样,摊位上也会售卖一些手作。”
去年,陈翠霞在广州天河区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创立了一家跨境电商贸易公司,主销西班牙产品。大湾区的文化同根同源,让她很快很好地适应了广州生活,“丝毫没有身在异乡的感觉。“除了生活环境总体上比香港更宽阔、邻里街坊之间更经常打招呼之外,这边的生活与香港其实相差不大。”工作之余,她也会和朋友去唱卡拉OK,去天河的大型商场逛街,这些都是她在香港时也会做的事。陈翠霞现在住在政府分配的人才公寓,位于天河区,过一条马路就是江边。广州珠江两岸的夜景和香港的感觉类似,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今年没有家人在身边,陈翠霞坦言:“当然也会有一点点想家。”不过,今年的中秋,她将收获朋友和同事的陪伴。“应该会和朋友同事一起吃个饭,在家打边炉、吃下月饼、喝一点红酒,和大家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在创业的过程中,陈翠霞认识了不少本地朋友,也认识了很多同样入驻青年创业服务中心的香港人。粤港之间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使她觉得朋友之间并无地区归属上的区分。“包括我们青年之家这里有一些职员,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也十分顺畅,我觉得大家根本上就像是一个地方的人。”每个月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都会举办聚会,陈翠霞的公司还会主动赞助一两支红酒。
中秋还未到,陈翠霞就已经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息。从上星期开始,朋友、同事之间就已经互赠礼品,以前工作上有往来的客人还送来了一箱箱的水果。天河区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也会为创业者送来月饼和慰问。而街坊邻里、朋友同事之间的热情,是她对广州中秋的第一印象:“香港的中秋更多是小家庭自己过节,但在广州这边,感觉大家对节日更加重视,就像过小年一样,大家更会凝聚在一起。”
珠海往返澳门上班的拍客:
喜欢澳门老城区独特味道
今年36岁的陈伟俊是一名音乐老师,曾是职业摄影师的他如今依然保持着路上拍照的习惯——包里装一台微单,遇到想拍的就拍下来。谈起镜头下选择记录画面的原因,陈生用“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这句法语来解释。
陈伟俊。
而每日通勤的澳门也成了他近几年镜头里出现最多的地方——他喜欢澳门有独特味道的老城区,巷子缝里总能透出光,传承了好几代的店铺,就算由卖牛奶变成了卖手工雪糕,旅客依然欣然前来。陈伟俊已经不觉得自己是旅客,每日上班、观察、记录,来自珠海的他也融入了澳门的生活。
今年中秋,陈伟俊像往年一样,回每日通勤的家中过,但喜欢摄影、音乐等艺术的他也保持着对澳门生活敏锐的观察和感知。他说,澳门中秋也会放假,不过中秋当天不放假,第二天叫“中秋翌日”才放假,他笑称可能是因为知道澳门人也喜欢中秋当晚赏月,第二日给他们放假可以不用早起,他有澳门本地的朋友就会当晚去海边赏月。此外,来自福建或者广东的澳门人,会带一些当地的习俗过去。比如有一些人喜欢赏月的时候吃粥,或者炒很多菜。广东本地人一般会煮一些板栗,还有菱角,炒一些田螺,吃一吃番(鬼)荔枝、柿子之类的。
澳门的标志性的地方,比如澳门新马路、关闸广场,会有很多重新布置的灯饰,“包括过关时候的走廊也都会有一些彩灯放在那里。”陈伟俊说,往年的中秋,澳门的旅游塔、南湾湖附近也会放一些烟花。
紧张的工作之余,陈伟俊比较喜欢澳门老城区慢节奏,在陈伟俊眼里,澳门也是广东文化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地方,有舞狮的,有庙。“感觉时光在那里停留,像回到出生的地方一样。”通勤路上、上班之余,陈伟俊都是会随时拍一张的摄影爱好者。背包里就会放着相机,有时候还会放一两个镜头。想到什么拍什么,拿起相机咔嚓一张就可以。而他最喜欢拍的就是澳门的老城区,有独特的味道。“中间只有一条线上去巷子,路过的时候,喜欢那种光影的感觉。”
摄影之余,他也在观察着澳门的生活。“澳门会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就像广州老大爷喜欢喝早茶、喝荔湾红米酒一样,澳门的老大爷喜欢喝下午茶,喝杯咖啡、吃个三明治、猪扒包,活得很精致,像个绅士一样。”陈伟俊笑称,很多澳门人的祖辈都来自珠海、中山、福建等地,如果两三代以上住在一起的,都会住在关口附近的老城区。
“那片老城区的建筑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建筑,让我感觉时间像静止了一样。”陈伟俊说,城市的变迁让他家附近慢慢建起了大楼、天桥、摩天轮,而他来澳门的这几年,老城区里有很多没有变的东西。比如很多传承了两三代的店铺,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20多岁的青年还在做,已经成了游客眼中的“澳门网红餐厅”。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猪扒包、西饼店、很多复古的特色小吃等。也有以前卖牛奶的商家,后来学会了做雪糕,但一直就是手工做,虽然比较贵,但还是有人慕名去吃。
这些年来,陈伟俊也在见证着澳门和珠海的变化:澳门的氹仔变化比较大,珠海也有变化。“比如拱北口岸旁边,从没有高铁站到有了珠海站,再到开通了过关口岸。”陈伟俊观察到,拱北口岸现在也开始了新的建设,对于新口岸的开通以及将对周围带来的改变,他也有所期待。
“追月亮”的男子:
“入坑”4年多,他成了拍月亮的高手
翻查了过往五年同期的天气情况,和小伙伴踩了10个拍摄点,2020年5月26日那一天,林颖轩最终拍到了一张让他满意的月全食照片:月亮在复圆的一刻刚好升到广州塔摩天轮的位置。
如果不是三四年前,被一张月亮与广州塔同框的照片震撼到了,这个IT男还不会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拿去“追月亮”。为了拍到一张好照,他上过山,下过水,还曾经蹲守在农村的简易茅厕旁。
林颖轩。
“我的工作是IT开发,2017年才开始学习摄影,喜欢拍月亮、太阳和风景。”在此次南都N视频与天环广场联手举办的“璀璨湾区‘摄月’展”上,林颖轩将有5幅作品展出。同时他也会以“讲师”的身份,参加线下活动,向摄影爱好者们分享拍月亮的经验和技巧。
“我以前也拍过月亮,但都很普通,就像游客照。”直到2018年初,看到了一张广州塔和月亮同框的照片。“不论是拍摄技巧、构图还是照片呈现的艺术性,都让我非常震撼。”此后,他开始尝试用长焦去拍月亮。
如今,别人也会因为他拍摄的月亮感到震撼。“和其他的题材相比,月亮确实更难拍一些,要找机位,时间要精准,天气也要适合,光比也是很大因素。”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么对于摄影师而言,也很难两次拍到一模一样的月亮。“月亮的运行轨迹和月相都在不断变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构图,不同时间拍出的月亮都是不同的。”林颖轩说,有些人看到他拍的月亮图后,会问他在哪拍的,想第二天过去拍。“但其实明天再去这个地方,看到的月亮位置已经不一样了。”
也许拍到的最好的月亮,永远在明天。为了追求极致,林颖轩不断用脚丈量着大地,他试过在江边、湖边、交通繁忙的马路边拍摄,也会守在农村的简易茅厕边,闻着异味,挥赶着蚊虫。“有时会发现最佳地点在浅水里,也只能把机器架进去,人站在水里。”
在此次展出的5个作品中,林颖轩最想推荐的就是去年5月26日拍摄的月全食照片。“拍摄之前,我到相关网站去翻找了广州5年内,在5月26日前后一周的历史天气。结果显示,所有日子的天气都不好,不是多云就是有雨。”当天早上,天气果然乌云密布。“在此前的一周内,我和小伙伴们踩了将近10个拍摄地点。”最远还跑到了佛山,最后选择在广州的一栋居民楼顶,拍下了复圆的月亮与广州塔的同框照。
除了广州、佛山,林颖轩也去过中山、珠海、深圳拍照。“近年来,大湾区内的城市发展迅速,不仅高层建筑增多,建筑的设计也很美观,摄影师们都很开心。另外,随着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单个建筑周边的道路规划越来越好,湾区内的通联也在加强,去各个城市拍照,交通都方便很多。”林颖轩表示,这几年大湾区里关注月亮题材的摄影师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好。“大湾区内的治安也越来越好了,贵则十几二十万的器材,路边一架也不用担心。”
喜欢拍月亮,不只是为了呈现摄照技巧和艺术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外地工作和奋斗,和家人分布在不同的城市。或者也有人因为工作,无法来到室外。我希望在中秋这一天,我拍到的非常高清的月亮被更多的人看到,让他们可以和家人在不同的地方欣赏同一时刻的月亮。”
林颖轩认为,拍月亮最好的时间是蓝调时刻,那时光比最好。但也要注意,在蓝调时刻未必会有月亮;如果要拍到精细的陨石坑,就必须用长焦镜头;用长焦镜头的时候注意选好脚架云台。
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的他:
在珠海,拍到红月亮和澳门塔同框靓照
如果你来到南方都市报N视频与天环广场联手举办的“璀璨湾区‘摄月’影展”现场,一定会被这张照片所吸引:一轮红月从澳门塔后升起,犹如灯笼,挂在大湾区黑绒般的夜幕上。
这张红月与澳门塔同框的照片,拍摄地点却是在珠海。“珠海毗邻澳门,对珠海摄影师来说,两个城市就是一体的。因为日升日落,月升月落,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这幅作品来自于在珠海生活了15年的蔡振丰之手。每年的澳门烟花节,他都会和澳门摄影师一起蹲在珠海的加林山上,听着澳门电台放的音乐,一边拍摄一边欣赏灿烂的烟火。
蔡振丰是汕头人,如今珠海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2012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名为“拍珠海”的团队,专门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发展。
蔡振丰。
蔡振丰从事和新闻相关的行业,平时也喜欢拍照。
2020年9月3日,是月圆之夜。“在这之前,我就看到消息说当天会有红月亮。但是只拍月亮,感觉在任何一个地方拍都差不多,最好是和城市地标关联。”蔡振丰想到,珠海的月亮,总是从澳门那边升起,“可以拍一张和澳门塔同框的照片!”于是,他提前两天,就在摄影软件上计算位置:“比如几点钟的时候月亮会升到多高,而这个高度又在何时与澳门塔的高度重合,以此再反推我们拍照的地点。”通过精心的准备,蔡振丰当天拍到了一组红月与澳门塔“双主角”的照片。
作为摄影师,就是要有一双能走路的脚。除了青海西藏这些摄影师喜欢去的地方,在疫情暴发之前,蔡振丰也经常去香港和澳门拍照。“别的什么都不做,就是去拍照。每次去,每天都要走三四万步。”蔡振丰说,脚踏实地去找拍摄点,才是最靠谱的,“如果不是一步步走出来,可能会漏掉很多美好的景色。”
据他介绍,还有很多澳门摄影师会来珠海拍照。每年的澳门烟花节,对摄影师来说,都是一场盛事。每当这个时候,珠海湾仔的加林山上,都会出现一帮扛“大炮筒”的人,有珠海的,也有澳门的。“在这里拍照,比在澳门当地拍照效果更好。”
当大家聚在一起时,澳门的摄影师就会打开澳门当地的电台,烟花节专属音乐就会在耳边响起。“有音乐,才是一个完整的烟火表演。”此时此刻,你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烟花在空中爆裂出灿烂的色彩,众多摄影师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还不忘一边拍照。
蔡振丰在珠海读的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这个城市。“从2006年到现在,15年了,珠海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了。”
工作后没多久,他就组建了名为“拍珠海”的团队。“当时就觉着,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它的发展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太可惜了。”从那时起,这个非官方的组织,就利用业余时间记录着这些年来,珠海、澳门乃至香港发生的点点滴滴。
2020年,“拍珠海”更是邀请了26位摄影师,整合了10000+张照片,历时191天制作完成了《看见珠海2020》的专题制作,向珠海经济特区40岁生日献礼。
“一个城市的发展,体现在哪里?对摄影师来讲,最明显的就是拍摄内容的变化。”蔡振丰说,10年前在珠海拍地标,不是珠海渔女就是情侣路。而随着城市发展,现在珠海可拍的建筑和场景越来越多,如珠海歌剧院、港珠澳大桥等。“感受特别明显,以前可选的拍照地点很少,现在城市里建了好多高楼、地标。”伴随城市建设的提速,摄影师追捧的拍照热门地点在更迭。在他们手中诞生的作品,也成为了城市发展最好的注脚。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 肖韵蕙
实习生 关颖怡 陈悦
编辑:郭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