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再现日益严峻,青少年、孕妇也建议接种百日咳疫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9-19 19:25

百日咳再现日益严峻,实际发病情况可能被低估。记者从近日在深圳召开的2021年第三届百日咳国际论坛上获悉,百日咳不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传播模式也已由从前的儿童间相互传染转变为目前以成年人、青少年和学龄前儿童向婴幼儿传播,故专家建议青少年、孕妇也应该接种百日咳疫苗,以降低孩子感染百日咳的风险。

合影.png

2021年第三届百日咳国际论坛嘉宾合影

百日咳实际发病情况可能被低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表现为反复剧烈咳嗽,可持续1至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疾病,百日咳在疫苗面世以前曾是婴幼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1978年,我国将百白破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此后百日咳发病率大幅下降,但近些年又呈增高趋势。中国比较明显的“百日咳再现”从2014年开始,2015年全中国报告约6200多例,2017年增长到一万多例,2018年又翻了一番,达两万多例。目前,即便在百白破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百日咳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论坛上,全球儿科呼吸联盟(GPPA)荣誉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杨永弘教授发表了《中国儿童百日咳发病和疫苗相关问题》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百日咳传染性超强,在无干预的情况下每1例感染病例平均会感染12到17人。2019年,中国百日咳出现发病高峰,报告总病例为30027例。另外,由于开展百日咳诊断的实验室数量及能力有限,常规的医院被动监测不能反映真实的发病水平,因此实际感染病例远超报告病例。”杨教授还强调,百日咳不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传播模式也已由从前的儿童间相互传染转变为目前以成年人、青少年和学龄前儿童向婴幼儿传播。

杨1.jpg

全球儿科呼吸联盟(GPPA)荣誉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杨永弘教授发言

现行诊疗尚不完善,加强免疫迫在眉睫

针对百日咳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然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姚开虎教授等在国内近年来临床分离的数百株百日咳杆菌菌株进行研究后表示:“国内百日咳致病株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耐药严重,临床抗菌治疗的细菌清除效果已大不如前。但是,百日咳是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免疫接种同样可以预防耐药菌感染,也是保证接种患儿不得重症、不致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可以说预防就是最好的可计划的前期治疗方案。“

对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教授表示:“研究显示,接种全细胞百日咳疫苗所获免疫力至少会持续6年,但使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所获得的保护力在6岁前就明显下降。而我国普遍为婴幼儿接种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其保护效果到4、5岁时就会降到50%左右。这样看来,加强剂次的接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维中.jpg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教授发言

WHO指南中推荐尽早接种百日咳疫苗,建议首剂疫苗接种时间不晚于8周。国内三期临床实验数据显示,目前唯一可于2月龄接种的是五联疫苗,国内厂商生产的百白破疫苗及含百白破的联苗均从3月龄开始接种。另外,目前中国内地尚无用于学龄前、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加强的疫苗。对此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邓继岿教授表示,根据港澳药械通政策,尚未在国内上市的百日咳五联疫苗或许有望给民众更多选择。

邓教授.jpg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邓继岿教授发言

同样面对百日咳发病率上升,不少国家除维持并提升基础免疫剂次和加强剂次的高覆盖率外,还积极采取附加的接种策略以保护高危人群,如实施青少年加强免疫程序、为新生儿周围人群接种百日咳疫苗的"蚕茧"策略、孕妇接种百日咳疫苗为新生儿提供母传抗体保护等。

百日咳疫苗建议增加加强针

据介绍,WHO建议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第一剂百日咳疫苗在6周龄且不晚于8周龄开始接种,6月龄内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随后完成1剂次加强免疫;学龄前儿童在5岁左右加强1剂次;青少年时期在10岁左右加强1剂次;成年后在20岁左右加强1剂次,以后每10年进行1剂次加强;对于孕妇,建议在每次妊娠的孕中期或孕晚期进行1剂次加强。

在我国,针对百日咳报告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华预防医学会参考国外提出的“全球百日咳行动计划”工作模式,于2017年发起“中国百日咳行动”并组织专家撰写发表了《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共识针对百日咳防控工作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建议:加强检测工作,开展主动检测;完善百日咳临床诊断标准,提升防治水平与意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与水平;加快新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引进;逐步完善我国百日破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策略并大力加强科普教育。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唐茹粤

编辑:曾文琼

2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