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抚慰困境中的灵魂,雪漠《爱不落下》出版研讨会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9-19 11:09

疾病与死亡,是文学与人生中恒长的命题。在70万字的新作《爱不落下》里,作家雪漠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身患绝症的丫头与雪师之间的灵魂对话。一个无限信任,将人生的困厄和盘托出;另一个无限耐心,细致入微地阐释自己对社会、对文明、对信仰、对生死的理解和洞察,当中裹挟的智慧与爱,构成了文学与心灵、疾病与生命、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华美复调。

9月18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举办的“文学与心灵的复调之旅——雪漠《爱不落下》研讨会”在京举行。著名作家、文化学者雪漠携今年的新作《爱不落下》莅临现场。众多专家学者对雪漠这部新作品的出版,对雪漠与百科社的再次合作表示祝贺,并围绕《爱不落下》展开了研讨。

IMG_3631.JPG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创作理念

作为一位在西部文学、传统文化等多个面向上不断耕耘的作家、文化学者,雪漠的写作一直是很多元的。他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扛鼎之作”的早期作品——“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描绘西部农民生存的磨难和生命力的坚韧,细节饱满,体验真切,结构致密,并触及人类内在精神、人与自然等等问题,内涵非常深厚。后来他转向文化经典研究,先后有“雪煮道德经系列”、《雪漠智慧课程(上、下)》等多部作品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雪漠曾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并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五次获敦煌文艺奖。近些年来,他不断成熟、不断变化、不断丰盈的创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

IMG_3628.JPG

作家雪漠

《爱不落下》是雪漠创作的第九部长篇小说,与其以往的小说不同,这是他的首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罹患舌癌的女子,她通过书信和日记的方式,向雪漠倾诉自己与绝症斗争的艰难历程。雪漠则以知心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身份,与女主角进行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在人生的层面,畅谈活着的意义,超脱了死亡,战胜了恐惧。作品沉郁中饱含昂扬的力量,催人向上,教人向善,在“文学”和“心灵”两个维度上都很有值得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IMG_3629.JPG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在致辞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从诸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生命健康的意义。此时,文学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值得深思和探讨。作为一本有关‘生命健康文化’的小说,雪漠的这本《爱不落下》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这方面的延展和深入。作家应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加强自身修养,用手中的笔引领人们,让更多的心灵健康成长,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之光,给世界一轮生命的太阳,让读到的人不再害怕改变,不再害怕突破,不要被内心的苦痛窒息,不要被身体的疾病埋没了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要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人类的智慧。”

雪漠发明了自己的文体

《爱不落下》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在文体上也很难归类。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的34封来往书信和相互对话,构成70余万字的小说在叙上的行进动力。这无疑是非常独特的。

IMG_3630.JPG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雪漠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小说家,雪漠的创作、他对自我的设定呈现出一种空间的结构。观察他的创作序列,其空间结构范围非常大,一部分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一部分是文化研究,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当下生活的关系等。这部新作《爱不落下》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的新的超越,也是他的作品序列、作品空间结构里新的一部分。”

“70万字铺陈这样的作品,体现了雪漠巨大的细微呈现的能力。一封封书信,随着时间的过程,雪师和丫头之间的对话一层层地往前走,它是隔空的,就是心灵流的触摸、靠近、环绕……”邱华栋认为,雪漠是从心灵的氛围上铺陈成就了这样一个作品。

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刘丽霞说:“在今年三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爱不落下》入选了‘生命健康文化’好书推荐榜,得到了医学界、出版界、阅读推广界的关注。今天的研讨会又是文学评论界关于本书的一次聚首。《爱不落下》的创作方式可以用‘34则动人书信,了悟爱之真谛’来进行概括,本书的书信体的写作方式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作品对爱的诉说与聆听,是以一封封来往书信的形式徐徐展开的,这种全知视角,以‘我’亲眼见闻的方式勾勒出爱的世间百态的创作方式,让我们感到亲切,感到身临其境,对主人公的爱恨情愁感同身受。文艺工作者应该观照时代洪流下个体的命运,尤其观照他们的精神世界。古往今来很多文学经典之作,力透纸背之处,也恰恰是在时代变革时关于个体的描写,对个体命运的揭示,通过小切口映照时代。”

评论家陈晓明表示:“把雪漠的作品放在一起看,我们会觉得他的每部作品都不一样,每部作品都在突破自己,都在突破中国文学,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爱不落下》这部作品,感觉文体很独特,说它是小说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体写作也可以,说它是对话也可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当代文化的大散文、大文章。德里达曾说,文学是奇怪的建制。我觉得雪漠发明了自己的文体,雪漠的《西夏咒》已经是一种创新,《爱不落下》又是一个发明,我觉得能够写出这种作品的作家绝对是一个杰出的作家。”

陈晓明尤其指出,雪漠作品文学的含量、文化含量、知识含量、信仰含量、精神含量,非常地丰厚,而且随着岁月的增长,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气。在《爱不落下》里,雪漠对当代文化,对信仰的表达,让人有“光芒普照”之感。“我觉得对爱的表达确实是让人非常感动的,不说潸然泪下,句句都能落到心里。”

评论家陈福民认为:“假如一个虚构的长篇小说结构不是特别清晰,又没有生动的人物故事,不是很容易获得影响。我觉得雪漠创造了一个先例,这部小说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完整叙事结构的小说,以两个人的对话为主体结构也不是很好操作,这样小说非常难写,它必须依靠写作者个人强大的精神能量处理他所意识到的内容。雪漠勇于尝试,而且获得了成功,这很不容易。”

构成当今众生的“世相图”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灵,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在《爱不落下》这本书里,雪漠直击心灵,让两个灵魂坦诚交流,深入每个思维层面,细致入微,创造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读者在阅读中会渐渐走进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让心灵更健康,更强大。

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梁鸿鹰说:雪漠的创作在我们整个当代文学三四十年的创作中特别有辨识度。他这个辨识度是几方面的:一是作品中的西部生活饱含阳刚之气,把西部的厚重、雄浑、开阔表现了出来。他的作品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平民生活的广度,在这方面很有特色。二是雪漠的思想性不单单能够用复杂概括,他首先是从中国文化的根脉当中,遵从中国传统文化来写他的作品的。

梁鸿鹰认为,在《爱不落下》里,雪漠用他的学生作为一个案例,实际上探讨的是如何抚平我们精神世界兵荒马乱的状态。“整个作品非常富有穿透力和思想的抵达力,将人们所面临的人生的真相,将世间那种至理、至道作为倾诉和劝导主要的内容。他探讨的是人生的苦恼、悲喜、希望、出路,面对生活之艰难险阻所需要的勇气,学生的倾诉和他的劝导、激励鼓动,两方面也不单单是思想的对立,同时构成了当今众生的世相图。”

评论家王干表示:“雪漠是一位低调而高产的作家。我们的作家现在关心的多是政治、经济、职场、明星、流量……很少有人关心灵魂。而雪漠的作品始终关注我们的灵魂,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向天空飞翔的轨迹。美国1980年代有一个小说《紫色》,也是书信体,当时影响很大,是写一个黑人女生每天给上帝写一封信。我觉得从《爱不落下》到《紫色》,中外的灵魂都是相通的,对于生命,对于死亡,对于灵魂的探索和表现,都是共通的。”

评论家胡平认为:“书中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涉及人生价值和面对死亡的终级对话。当代大部分小说都是形而下的,雪漠这种形而上的创作,对于文学来讲仍然不可或缺,在特殊的情境下还变得唯一。这也是这部作品感染力的主要来源。文学不能仅仅反映一个时代的表现,而要深入发掘人类内心的精神。我们当下大部分的作品已经完全写实化了,而且有时候是非常粗浅的写实,在这种背景下我读雪漠的作品,比较高兴地看到其中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是中国当代文学能够走向高峰的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祝晓风说:“我们一般说‘未知生,焉知死’,也有人提出‘未知死,焉知生’。生命有限度的意义恰恰从中产生,这是《爱不落下》这部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主题。雪漠探讨了光明和黑暗、爱和死亡两个相对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文学研究的话题。”

中华读书报资深记者舒晋瑜表示:“雪漠写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的写作是对灵魂、精神的深度关怀。雪漠的创作状态是最让我敬佩的,他的创作是脚踏实地的。从岭南到西部,到世界各地,他一直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挖掘,实际上是贴着土地,感受土地的脉搏,感受百姓的心灵。他的专注和投入,使他能够不断地打碎自己,打开新的格局。”

IMG_3627.JPG

与会专家合影

研讨会的最后,雪漠与现场专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与心得。他说,自己写作最初的秘诀就是和读者一起成长。后来有了非常强的愿望,就是关注世界的需要。雪漠表示:“我的父亲、弟弟都是得癌症去世的,是那种感同身受的疼痛,让我觉得一定要写这样一本书。所有困境中的人都需要用一种文学的形式抚慰灵魂,这就是一种爱。”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