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材料与色彩实验室里,一排挂满各种颜色样本的架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份颜色样本背后的文物保护修复补配色方法,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张欢透露,研究团队以广州中山纪念堂、澳门圣若瑟修院圣堂等十多处历史建筑为调查对象开展分析研究,探索建立文物色彩数据库,计算出最优颜色配方,配制出最佳保护修复用色,建立文物保护修复补配色的创新性方法。
希望能有客观的标准
让文物颜色修复变得科学化
2016年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红墙暗阁里的文物修复师这一略显神秘的职业变得广为人知。人们发现,原来中国的传统手艺如此精湛与迷人。那些“文物医生”本身的学养、风度、精湛的技术、沉淀的内心以及宁静致远的心态,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张欢,对自己工作的定位也是一名“文物医生”。1989年,西北大学开创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文物保护专业。十年后,理科生张欢成为该专业一员,并选择以此为职业。“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提到文物保护专业,张欢觉得文物和人一样也会经历生老病死,文物的老化、腐蚀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中,“文物保护工作者就像是文物医生,职责是尽可能延缓文物的老化、腐蚀的过程,不仅仅是保存文物实体的物质,终极目标是延续文物承载的信息和价值,包括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
对于文物的修复,颜色是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经常会遇到颜色修复的问题。”张欢认为由于文物颜色的原料、配比、工艺等差别,再加之长期自然老化,我们看到文物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彩特征,“目前颜色修复工作,大多是修复师依靠肉眼观察,结合经验手工配色。”不过,张欢觉得仅仅依靠人工经验难以精确把控原料配比、着色力、遮盖力、粗细度、均匀性等指标,其中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导致最终配色的偏差,“希望能有客观的标准,让文物颜色修复变得科学化。”
颜色数据库样本。
以湾区十多处历史建筑
为调查对象开展分析研究
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承担广东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文物颜色测量及评价研究》。“在文物修复的时候,拿颜色来说,很多人评价浅了或者深了,这些都是主观评价。”张欢介绍传统的颜色修复主要依靠修复师的人工操作和经验,对于颜色本身的评价,即使采用科学仪器测色评价,也多在修复以后才来评价,“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我们希望把颜色修复中的科学评价工作提前,让配色的中间环节标准化,降低配色的难度和偶然性,让这个工作在经验的基础上做科学化。”
为避免上述传统人工配色的问题,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文物保护修复补配色的新方法。研究团队以广州中山纪念堂、澳门圣若瑟修院圣堂等十多处大湾区的历史建筑为调查对象,开展分析研究。课题组成员刘晓清介绍,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血脉相连,基于深厚的地缘、史缘、亲缘等关系,三地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留下璀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次选择调研的建筑都是近代历史建筑。”
研究团队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调研。
为什么选择历史建筑,而不是选择可移动的文物,比如油画、书法等作品?“油画的纹理,很难有大块均一的颜色,在颜色的提取方面会存在困难。”刘晓清表示,而粤港澳大湾区很多近代历史建筑风格很接近,颜色主要组成材料相近。另外,张欢认为选择历史建筑研究配色问题,方法和数据库建立之后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
研究团队调研湾区十几处历史建筑,进行文物色彩研究。图为澳门塔石区历史建筑。
在澳门调研历史建筑
采集了500多个数据样本
据张欢介绍,这次的研究基于文物色彩颜料的化学组分分析结果,确定配色原料体系;利用分光测色仪,测定梯度浓度单色料体系的反射率曲线等颜色信息,采集了500多个数据样本建立文物色料的色彩数据库;利用分光测色仪采集文物本体颜色信息,配色软件可根据建立的数据库计算出颜色配方,选择最优配方利用混匀机等设备配制出保护修复拟用色浆;通过测色比对色浆与文物本体颜色的一致性,如有差别,可通过系统修正校准,计算出修正后的颜色配方,最终得到最佳保护修复用色。
对于这次历史建筑的颜色调研,张欢和刘晓清对澳门的调研经历印象深刻。“澳门集中了很多历史建筑,比如东望洋灯塔、饶宗颐馆、圣若瑟修院圣堂、澳门塔石艺文馆。”张欢说,在全面考察之后,最终选择十几个历史建筑作为代表性的研究样本,第一次调研,主要是照片、显微图像、颜色参数的采集,并提取微量颜料样品。刘晓清表示,在实验室完成配色后,需要再去建筑现场做最终的比对。刘晓清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户外调研,突然遇到超级大暴雨,我们只能顾着各种仪器设备,自己淋了个落汤鸡。”
张欢说,“我们做了300多份问卷,对文物修复专业工作者进行文物配色情况的调查,包括配色的普遍性、常用颜料体系、常用方法、难点、评估方法等”。从调查结果看,这次研究对于目前文物修复配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张欢在对历史建筑的色彩进行调研。
【观察】
文物保护及修复专业培训班
让粤港澳三地人员更多交流
在张欢看来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粤港澳三地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粤港澳文物保护及修复专业培训班”,是第十九届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的其中一个重要项目,目的旨在加强培育博物馆人才,借此提高三地博物馆同业人员在文物修复上的专业技能,提升对文物的保护技术和知识水平,同时促进三地文博人员的互动交流。
其中,2016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文博合作组之“粤港澳文物保护及修复专业培训班”(第一期)《石质文物与文物建筑的修复》于香港、澳门和广州举行,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澳门文化局和广东省文物局联合举办,三地各推选石质文物和文物建筑修复领域的专家授课。三地共14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学员透过课堂讲授、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方式在三地进行学习。
第二期“粤港澳文物保护及修复专业培训班”是在2018年,培训班以“木质文物修复”为主题,为期8日,由粤港澳三地资深的专业导师授课。课堂内容包括认识木材特性、综合虫害管理、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技术、南越国木构水闸保护、“南澳I号”出水文物保护。同时,课程安排学员到多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与木质相关的文物建筑,包括香港志莲净苑及达德书院、广州南越国宫署及木构水闸遗址、阳江“南海I号”,以及澳门圣若瑟修院藏珍馆和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海事工房1号。是次培训班的课程内容结合理论、实践和参观,令学员从中获益良多,有利他们在文物修复专业范畴上的进步。
培训班由粤港澳三地文物管理部门合作举办,学员来自三地,每期都会赴三地学习和实践。张欢作为专业授课导师参加过两期粤港澳培训班,他认为,粤港澳三地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各有特色,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刘晓清作为第一期粤港澳培训班的学员,通过培训与很多港澳的同学建立了联系,“大家希望还能有更多合作交流的项目,能有更多的交流,分享一些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陈养凯 见习记者 冯家钜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郭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