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国际慢粒日,这个日期主要取自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为慢粒)。 慢粒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随着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成熟靶点更新迭代,在研靶点不断创新,慢粒已经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可控的“慢病”,然而慢粒患者依然存在着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和生存痛点,亟需打破耐药困局。记者获悉,第三代TKI的突破进展,有望打破耐药困局,能够为更多耐药慢粒患者提供治疗机会,延续生命。
靶向药物让慢粒变成慢病,5年生存率接近90%
慢粒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中国慢粒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粒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慢粒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慢粒是首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人类肿瘤,由于患者体内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导致该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在TKI出现之前,化疗、干扰素治疗和骨髓移植是慢粒的传统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001年,全球首个靶向药物的出现标志着慢粒的治疗进入了TKI时代,使得慢粒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85-90%。目前,TKI已经成为国际上多个指南推荐的慢粒一线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历经了20年,TKI的出现不仅引领了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时代,也彻底改变了慢粒患者的病程和治疗结局。慢粒正在从一个血液肿瘤性疾病转化成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因此,在TKI治疗时代,治疗目标已经不再是获得生存,而是更高的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教授表示。
第三代TKI迎突破进展,有望为耐药困局提供新解
获得性耐药一直是慢粒治疗的主要挑战。作为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多数患者接受TKI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无治疗缓解的目标,但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有研究显示该突变发生率有时甚至高达25%。由于突变发生率高,对一二代TKI均耐药,且导致疾病进展快,预后差,因此尽早发现尤为重要。江倩教授提醒:“如何规范地进行定期检测也非常重要,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达到最佳反应或出现疾病进展时,需要尽快检测激酶突变情况,有助于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时的风险。“
目前国内还没有第三代TKI药物,对于耐药或疗效欠佳或进展期的慢粒患者来说,第三代TKI是“刚需”。针对T3151突变患者的未满足需求,近年来国内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项目。
江倩教授(中)正在看诊。
江倩教授表示:“中国本土创新的第三代TKI药物就是针对T315I突变而设计的,既往临床研究也充分证实该药对T315I突变患者不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因此我非常期待这类原研创新的药物能够为更多耐药慢粒患者,特别是多重耐药的患者提供治疗机会,延续生命。”
据了解,目前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已在中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纳入优先审评和突破性治疗品种。相信随着新药上市和激酶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现有的耐药问题有望被克服,使得更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据悉,随着TKI的广泛应用,慢粒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已接近同龄正常人“靶向治疗历经了20年,TKI的出现不仅引领了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时代,也彻底改变了慢粒患者的病程和治疗结局。慢粒正在从一个血液肿瘤性疾病转化成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因此,在TKI治疗时代,治疗目标已经不再是获得生存,而是更高的生活质量。”江倩教授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徐梓晴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