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种业振兴’希望之种接力活动”在嘉兴南湖之畔举行。本次活动从南湖出发,以“水陆接力”的形式,将全国范围内遴选的100种具有代表性的种子,接力至8辆主题花车,花车队伍穿越嘉兴市,最终由100位农民代表传递到丰收节主会场,并嵌入“百年百种”成果墙,寓意走好新时代种业长征之路。
千百年来,在一个农业大国,祈盼五谷丰登总是人们最朴素的心愿。时至今日,尽管城市化突飞猛进,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仍然不能松懈。丰收节的到来,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更有信心,因为丰收节,与“三农”有关的问题也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把丰收节与种业振兴相联系是一个绝妙的构思。道理很简单,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没有种子就没有农业生产,没有种业振兴就不可能迎来丰收,遑论乡村振兴。
围绕种子问题,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强调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芯片”、“卡脖子”这两个词用于种子,可能会让人意外,一粒小小的种子有那么高大上吗?
殊不知在高附加值的种子背后,凝聚了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高科技。当下的种子早已经成为科技较量的赛场。而正如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所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种业发展还有不少的不适应性和短板弱项,面临着被“卡脖子”的威胁。无论是为了端牢自己的饭碗,避免对外国种子的依赖,还是丰富“菜篮子”“果筐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都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
今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会议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方案明确,全面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以及抓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落实这一方案,对各个地方来说,首先是要摸清本地种业发展现状、资源要素家底,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然后明确本地种业发展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和领域,最后进行重点突破。
明确自身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和领域,近年来广东聚力推动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颇有代表性。
丝苗米作为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籼型优质稻米,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的美誉。作为粤式独特招牌,丝苗米以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成饭香气浓郁、柔软、可口而逐渐成为民众餐桌上的“新宠”,特别是丝苗型小粒优质稻米,深受港澳、欧美等市场的欢迎,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推进全省丝苗米产业发展,广东将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紧盯种子这个“芯片”,制定广东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粤强种芯工程,组织种业重大科研攻关,推进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利用,组建广东种业集团,首创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以重奖促进创新,推动全省种业发展取得突破,同时努力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近几年来,已认定16个丝苗米品种,建立19个现代化的丝苗米农业产业园,从而打牢了丝苗米产业发展的品种和产业基础。
在不久前的广东丝苗米文化节上,丝苗米美食和丝苗米品牌故事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人们期盼听到更多这样的故事,因为类似的故事越多,丰收就越有希望。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