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经费仅占企业科研经费4%,专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9-24 17:35

“当前企业基础科学研究总投入不足,且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仅占4%和8%。”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2021未来青年论坛上表示,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供给不足,引发企业的原创研究力量薄弱,也不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

王贻芳建议,应鼓励设立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私人基金会,同时引入更加国际化的操作方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基础研究给予支持。

微信图片_20210924125918.png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2021未来青年论坛上发表演讲。

基础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既然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公开的,那让别人(外国)去做,我们拿来行不行?”“让中央政府去做,我们地方政府和企业只做直接、立刻、有用的研究行不行?”现场,王贻芳提出,公众对基础科学研究普遍存在几个认识误区。

他解释说,基础科学研究指的是研究,不是书本和课堂的学习,不可能绕过研究掌握知识和方法。而且基础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求人们必须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和技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南都记者注意到,就在9月10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蔡荣根在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同样就“基础研究”作出了阐释。

他指出,基础研究看起来离生活有点远,但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它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我国现在面临着许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实际上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源头没有搞清楚。“如果没有基础原理的突破,颠覆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是不可能的,科技强国也就无从谈起。”蔡荣根说。

在王贻芳看来,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侧重直接能产出价值的研究,这未免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事实上,欲速而不达,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知其所以然来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


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供给不足,引发企业的原创研究力量薄弱

最近几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屡屡被提及。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到底少在哪儿?

现场,王贻芳列举了一组数字:中国的研发经费是GDP的2.4%,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只有6%,跟发达国家(15~20%)相比有较大差距。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467.0亿元,约为美国的1/5。

此外,从1998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比例为5%到现在的6%,在过去的20年间,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显著增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贻芳说。

此外,他还对比了各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执行情况:以2019年为例,韩国58%基础研究经费由企业支持,政府占18%,高校占22%,非盈利机构占1%;美国企业支持占30%,政府占11%,高校占46%,非盈利机构占13%;日本48%由企业支持,政府占14%,高校占36%,非盈利机构2%;中国42%的基础研究经费由政府支持,高校占54%,而企业只占4%。

他举例说,政府、企业两大主体是日本基础研究投入的显著特征。1970年以来,日本企业从技术革命中获利丰厚,极大地触发了企业资助基础研究的兴趣。“从2000年起日本基本每年一个诺贝尔奖,原因之一是离不开高端仪器的制造和使用。”他说。

反观我国,王贻芳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基础科学研究总投入不足,且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76.4%,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占4%和8%,发展和实验研究占88%。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供给不足,引发企业的原创研究力量薄弱,也不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


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全社会热议“第三次分配”的当下,王贻芳提出,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将是第三次分配的最佳方式之一,而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对此,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已有相应安排,不仅制定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的目标,政府还针对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单一等问题,将重点“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不仅如此,还未正式发布的新《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将新增“基础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三章,并强调“建立基础研究稳定知识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中的比例”。

事实上,过去经验证明,基础研究对企业同样具有直接的意义。王贻芳举例说,国内曾经生产过小光电倍增管,后来被日本滨松垄断。为了满足江门中微子实验“世界最高探测效率”的需求,他们与中国兵器北方夜视、中科院西电所成立联合体,研制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达到要求,实现了批量生产。之后夜视南京分公司新成立了研发中心,研制高速光电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医疗、科研等方面。

“这项工作使我们的光电器件一下子走到了国际前列。”他表示,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提高了工业界的创新研发能力,同时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进入了国际市场。“我们不跟他提需求,企业也想不到做这些事情,所以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应该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绝佳途径。”

王贻芳建议,应鼓励设立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私人基金会,同时引入更加国际化的操作方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基础研究给予支持。


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