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推出节庆“叹”非遗——中秋节系列活动。9月20日上午,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官贤带着他的凉帽作品来到广东省文化馆小剧场,现场传授甘坑客家凉帽的制作技艺。
活动海报
张官贤自1972年接触凉帽制作技艺距今已近50年,在他心中,凉帽是数百年来客家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承载中华民族情感的一种重要寄托和载体。凉帽的生产流程主要分为竹织编制和染织缝纫,整个生产过程共有33道工艺程序,因时间和制作条件的限制,学员们将略过“竹织”“扫桐油”和“弥帽”工序,使用张官贤带来的半成品体验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上帽工序”。
张官贤现场授课
学员们先用细滑的绸布做帽箔小圈内的“帽蛇”,再用打上蜜蜡的粗线将布帘缝在帽箔的外沿帽框上,最后钉上扣耳,装上穗带,一顶漂亮、结实、耐用的甘坑客家凉帽就完成了。
活动海报
“秋风起,食腊味”,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广式腊味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衬婵与市民朋友们分享矮仔肠的制作技艺。吕衬婵自小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矮仔肠制作技艺,从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先是从事外贸工作,后接手家庭企业,传承矮仔肠制作技艺。
吕衬婵现场授课
矮仔肠起源于清末年间,由东莞高埗人吕佳又称“矮仔佳”的肉档手艺人所创。吕佳因个子矮,制作腊肠上街叫卖常拖到地上,其妻子提议将腊肠制得短而粗,受到当地人喜爱。高埗矮仔肠制作以猪肉、肠衣、酱油、盐、酒等为主要原料,其制作主要有8个步骤:选料、切肉、混料、灌肠、扎孔、绑结、去污、晾晒。在吕衬婵的教学和指导下,学员们学习掌握了选料的技巧,以及切肉、混料、灌肠等的方法,做出外表干爽、油润亮泽、瘦中有肥、肥中有瘦的矮仔肠,这样的肠酒香、咸味和甜味恰到好处,不用切片即可食用,回味无穷。
学员亲手制作出矮仔肠
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希望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悠久的文化,提高非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增强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让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发生更为深刻的共振。
学员与老师合影留念
接下来,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依托节日节庆特点,继续推出更多新鲜有趣的非遗活动,持续打造“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品牌,让全民一起“节庆‘叹’非遗”!
编辑:陈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