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9月28日,国新办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并就此举行新闻发布会。今年7月1日,中国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何理解这个目标?中国又是如何评估成效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解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
他称,这两个字既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也指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还指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在成效上,全面小康就是要突出解决好短板弱项,推动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谈及评价指标,赵辰昕解释,十八大提出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十九大又全面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内外因素,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
赵辰昕谈到,“这些年来,我们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有目共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别是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我想,这也是全面小康最具有标志性的指标。”赵辰昕说。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