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长李干杰履新省委书记,曾是生态环境部首任部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9-30 19:48

9月30日,据新华社消息,日前,中央对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职务进行了调整。李干杰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不再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9月30日,山东省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傅兴国在会上宣布了中央决定,称这次调整是中央从大局出发,根据工作需要和山东省领导班子建设实际,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

公开履历显示,李干杰生于1964年11月,湖南长沙人。曾任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中心主任,核安全司司长,后长期在环保系统任职,2017年5月任环保部部长,2018年3月任生态环境部部长,2020年7月任山东省省长。是十九届中央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党委书记中,即将年满57岁的李干杰是最年轻的。

18015b0f32814493b0643f7d1b7705f3.jpg

李干杰。资料图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点名泰安,李干杰亲临现场督导

今年8月26日至9月26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东省。9月6日,督察组发布第一批典型案例,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化工产业园因工业污水长期直排被通报。

事发第二天,9月7日上午,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到泰安市宁阳县,督导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问题。

据媒体报道,李干杰前往宁阳县海子河沿岸、磁窑污水处理厂等处,对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了解水域污染治理、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具体举措,督导问题整改。

李干杰指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是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精准把脉,要照单全收、诚恳接受、认真对待、立行立改。


曾是生态环境部首任部长,在环保系统任职逾二十年

事实上,李干杰对中央环保督察并不陌生,他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历任主要领导中,唯一一位环保系统出身的。

1981年,李干杰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核反应堆工程专业,1986年攻读该校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家核安全局北京核安全中心参加工作,其后的工作经历大部分都与环保有关。

李干杰曾历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副司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安全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正局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安全司司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局局长等职务。

在200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后,李干杰担任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在担任副部长八年后,李干杰有一次短暂的地方从政经历,2016年出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不到一年又调任为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一个月后升任部长。

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新组建生态环境部,李干杰成为首任部长。

在担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期间,李干杰曾表态,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要严肃追责;严禁环保“一刀切”,对企业要既监督又帮扶;“一刀切”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深恶痛绝等。


一年前当选山东省长,在媒体见面会上谈负面舆情

2020年7月21日,李干杰当选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省长之一。

当选省长第二天,李干杰在济南召开媒体见面会,谈及如何对待舆情,李干杰表示,山东首先要正确认识舆情,负面舆情有利于自身发现不足、改进工作。他坦言,山东在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情况在所难免。

李干杰同时也指出,问题并非发生得越多越好,更并非所有类型的问题都能被容忍和接受。反复发生的问题、有章不循和弄虚作假的问题、冲击底线的问题,这三种类型问题必须严惩不贷。

他还主动提及当时引发热议的山东“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指出恶性冒名顶替问题,时间再久远,既往也要咎;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哪怕是极个别,也绝不能放过。

在这场见面会上,李干杰还提到,山东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盼人才。

今年6月,山东合村并居引发关注。不少媒体报道,山东多地在推进合村并居过程中出现了赶农民上楼等问题。

6月26日的《大众日报》报道,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干杰到潍坊青州市、临朐县,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调研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李干杰在调研中指出,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搬不搬、建不建,群众说了算。


曾请假赶往烟台金矿事故现场指挥救援

今年1月10日,位于山东烟台栖霞市西城镇正在建设的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井下22名工人失联被困。

1月12日,正在北京参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和省长李干杰请假返回山东,赶往事故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之后,1月13日、1月16日,李干杰均前往事故现场,指导部署救援工作,他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手段,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加快救援工作,力争达到最理想的救援效果。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新网等)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