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布过敏患者健康生活指南《过敏:春夏秋冬》。该指南由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主编,是国内第一本为过敏患者量身定做的指南。指南分不同季节,为患者提供衣、食、住、行、情绪等方面的管理策略,并对患者的热点问题进行科普解答。
中山三院副院长、变态反应(过敏)科主任杨钦泰指出,作为“时代病”,过敏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太过隔离,他们倡导人们多亲近大自然,尤其是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个人对世界的耐受性。
《过敏:春夏秋冬》电子版封面。
过敏成为“时代病” 或源于人与自然越来越远
“过敏性疾病被称为‘世纪的疾病’,是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并列、二十一世纪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变态反应(过敏)科主任杨钦泰教授介绍,近年来,过敏发病率呈显著增长态势,已位列全球第六大慢性病,约20亿人受其困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言称,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生活方式,再过20年,可能每个人都会过敏。
杨钦泰认为,作为“时代病”,过敏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太过隔离。“虽然感染性疾病减少,但过敏性疾病相应增加”,杨钦泰给出我国过敏性鼻炎病患的数据:在过去几年中新增了1亿的患者,约有30%左右的国人患病。
中山三院副院长、变态反应(过敏)科主任杨钦泰教授在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中重度过敏患者需就医诊疗
“如果你是打两个喷嚏,偶尔皮肤瘙痒,用点药可以缓解的就是轻度;如果一周超过四天,或者一年连续超过一两个月,已经影响到了生活质量,并且自己用药物不能改善的就叫做中重度。”杨钦泰指出。
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副主任冯佩英补充道,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其有特定的评分,如果评分高,就可以认为是中、重度患者。而对于普通病患,没有专业医学进行评分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多种疾病一起出现的状况,比如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哮喘同时发生。
冯佩英指出,当一个患者同时患了两种以上的过敏,一般都是中度或者重度的情况,“当过敏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就需要前往医院就诊,并且需要医生评估是单一还是合并的过敏情况”。
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冯佩英在发布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防治过敏:亲近自然 增加个人对世界的耐受性
“现在个体很难改变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无法改变大趋势的前提下,我们就增加个人的耐受性,耐受这个世界”,杨钦泰介绍,虽然过敏目前很难根治,但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进行控制。
“其实,像《小猪佩奇》里那样‘跳泥坑’,对于预防过敏性疾病有帮助”,杨钦泰说,“现在我们过敏科的理念就是回归大自然,要跟大自然更加亲密的接触”,在《过敏.春夏秋冬》中,有一个章节就专门阐述了这种观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除此之外,要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及水果蔬菜,倡导“地中海”式饮食,由此提高免疫的耐受性。还可以适当食用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
“当然,目前还是要以规范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治疗。”杨钦泰介绍,过敏不是一下就能治好的,要进行健康管理,“对于轻度的过敏,要把它当朋友,中、重度过敏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治疗,比如规避过敏原、合理的药物治疗甚至脱敏治疗。”
10月1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副主任陈壮桂在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防治儿童过敏 要控制环境、多参与户外活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副主任陈壮桂指出,目前,儿童是过敏性疾病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之前儿童发病大多以感冒、发烧等消化道与呼吸道疾病为主,现在更多表现为喘息、鼻痒、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在呼吸道过敏的第一波浪潮后,第二波浪潮即食物过敏又来了,例如牛奶过敏。
对于儿童的过敏防治,陈壮桂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点提倡自然分娩;第二点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的很多成分,包括微生物,更容易建立孩子的肠道菌群。
第三点是环境控制,孩子可能会受到遗传体质的影响,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也非常重要,例如二手烟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有花草、霉菌、螨虫甚至动物、宠物等因素。
陈壮桂还提倡,孩子应该更多地参加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界的微生态。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实习生张坤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