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的山西遭遇了罕见的连续强降水天气,已有15人因灾死亡。
今年以来,除山西外,陕西、河南、湖北等多地频发罕见的极端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文物损毁、农田受灾等损失。最新消息显示,黄河第3号洪水即将进入山东省。
为何今年多地频发暴雨?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处置应如何改进?未来气候变化将有何趋势?对此,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多位气象、水文方面的专家,以及受灾地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居民。
暴雨频发:全国多地出现罕见极端降水
先是在“三伏天”热浪始袭的7月初,暴雨接连袭击四川盆地、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汛情突如其来,四川巴中有船只被洪流瞬间冲走,还有乘客因列车停运被困成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称,7月初的华北等地强降雨具有极端性。张芳华表示,从极端性来看,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共有7个国家站日雨量突破7月极值,其中河北鸡泽(206.4毫米)和河南滑县(211.7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
7月17日至23日,河南也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据郑州市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消息,7月20日8时至17时,郑州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突破了当地历史记录,这场强降水也被称为“郑州最强暴雨”。
7月21日,暴雨过后,郑州市民在转移物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南都此前报道,7月20日,住在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附近的郑州市民小宋准备出门,发现从楼下的街道到大马路上,都被淹了。他告诉南都记者,“不少电瓶车被淹坏,汽车直接开不了。道路上积水已经没过了膝盖,有小轿车被淹过车身甚至车顶。”其所住街道停水停电。
8月12日,湖北省随州市柳林镇受灾现场。新华社发
此外,罕见暴雨也在8月12日凌晨突袭湖北。据湖北省随州市气象局方面分析,此次降水总量大落区集中,夜雨特征十分明显。随州市随县柳林镇8月11日21时至12日9时累计降雨也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10月初,“十年九旱”的山西省也罕见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多个气象观测站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
“村里老人说活了70多年,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雨。”10月11日,山西吕梁孝义市大孝堡镇村民李国强向南都记者回忆,暴雨来袭后,千里良田变成一片泽国,家里的积水比炕还高。
据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发布的信息,省会太原市面积6909平方千米,在此期间降雨量为14.9亿立方米,而西湖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相当于98.6个西湖的蓄水量被倒进了太原。山西省共5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同期历史极值,6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
此外,9月到10月以来,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也连续出现5次降雨天气过程,每次时间间隔短、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已有49.1万亩农田受灾,秋收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居住在大荔县县城的艾女士向南都记者表示,“大荔县是农业大县,种植了很多蔬菜水果,眼看就要丰收,这次暴雨全被淹了。”
预警处置:“应急响应和管理要更及时”
河南暴雨中,城市发生严重内涝,水漫郑州地铁、隧道,被困人员无处逃生,车辆遭受没顶之灾。
8月12日,刷新历史极值的暴雨在凌晨袭击湖北随县柳林镇,两三个小时内洪水迅速涨起席卷而来,睡梦中的小镇居民来不及转移逃生。
“十一”期间,山西遭遇连续强降雨,崩塌、滑坡随之而来,汾河一度出现近20米决口,平遥古城城墙局部坍塌,多处煤矿受影响被迫停产。
河南、湖北、山西三地公开通报显示,前述暴雨已致至少1600万人受灾,338人遇难。多场极端暴雨严重致灾,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也引发人们反思。
南都此前报道,据郑州气象台消息,从19日0时到20日24时,郑州共发出2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次暴雨橙色预警信号,6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然而,多次暴雨气象预警之下,地铁、隧道仍未关停。公开通报显示,7月20日18时许,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在海滩寺街站和沙口路站隧道列车停运。此后,郑州地铁下达全线网停运指令。
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柳林镇,暴雨来临前约6个多小时,当地气象台发出第一道红色预警。柳林镇村干部在此后约4小时开始组织群众转移。
据随县人民政府官网消息,8月12日凌晨2时40分左右,柳林镇降雨量开始加大,当地组织镇村干部用喇叭呼喊、敲门等方式提醒和组织群众转移;凌晨3时20分左右,又出动警车上街鸣笛提示,组织镇村(社区)干部紧急转移群众。
8月14日,一位柳林镇附近其他镇街的人员告诉南都记者,12日凌晨3时许洪水还未涨起时,柳林镇政府和各部门工作人员已经出动通知群众转移,“包括跟村干部打了电话”,“有的电话没打通”。
当地有居民向南都记者表示,柳林镇三面环山地势较低,以前也曾涨过约1米深的积水,今年8月12日以前其没有收到任何转移通知,而当日凌晨的警报对她也并未奏效,“我可能没听见,我住的地方离街上比较远,隔着山听不见的。”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王文向南都记者表示,“应对自然灾害大致有两类措施,一个是工程措施,一个是非工程措施。以防洪为例,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包括监测预警、政策法规、应急管理等。”
对于今年河南郑州暴雨,“从工程措施上来讲,要完全应对像郑州三天600多毫米这样的强降雨,就要建设非常强大的排洪系统,其成本可能高到难以承受。”王文认为,抵御罕见暴雨应更多从非工程措施发力。
“首先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需要提高完善。”王文表示,“这次郑州气象部门发出了暴雨红色预警,但是实际的降水量没有准确报出来,准确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各国气象部门的难题;湖北省柳林镇的洪灾就是属于典型的山洪,中小流域的山洪预警更是个难题。”
“目前我们降水气象预警只有用4种颜色表示的4个等级,最高是红色,告诉大家未来三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但郑州这次的暴雨最强时一小时就超过200毫米。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在预警时附加一些雨强信息,明确告诉大家面临的风险,会有助于大家对气象灾害的防范。”王文认为,降水气象预警方式也需改进。
“其次对政府而言,应急响应和管理要更及时。”王文向南记者解释,“气象部门虽然发布了红色预警,但是气象部门没有决策权,最终采取什么动作取决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郑州特大暴雨红色预警后,地铁照开、隧道照通,最终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部门之间的协调、应急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加强对民众的灾害预防教育,提高灾害应对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背后成因:“异常偏强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以近期的山西暴雨为例,在这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突出的暴雨背后,“异常偏强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被普遍提及的原因。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张行南向南都记者表示,“今年确实和往年有很大不同,我国整个东部地区的气温和降雨分布都受此影响,今年7月郑州的暴雨其实也与此相关,相信相关气象部门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10月11日,山西稷山吴璧小学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山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洪霞表示,具体而言,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水汽条件充沛、低层抬升条件长时间维持是这场暴雨形成的三大原因。
王洪霞介绍,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先西伸北抬后稳定维持在黄淮地区,与西风带低值系统在山西形成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山西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
此外,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和低层西南急流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经过西南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山西中南部地区,为山西持续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而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低层切变线辐合系统长时间维持和降水回波反复经过山西中部,叠加山西吕梁山、太行山复杂地形对偏东气流降水增幅作用,导致山西省中部及临汾北部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出现。
实际上,今年8月下旬以来包括山西省在内,黄河下游累计雨量较往常明显增多,水利部黄委水文水资源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春青介绍,“今年8月下旬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沿着副热带高压北上。同时西风带的冷空气活动频繁,频频到访黄河中游,这样冷暖空气在黄河中游持续交汇形成今年特殊的极为罕见的秋雨。”
“今年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渭河伊洛河和大汶河同时涨水,形成了黄河上下较大型的洪水,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比较罕见。也是造成今年这种极其严峻的秋汛原因之一。”王春青称。
张行南向南都记者表示,如果类似今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未来经常重现,会直接导致当地气候、地理等大环境的改变,“但理论上来讲,这种改变不太会是突发事件,即使改变,也会有一定的过程。”
未来趋势:“千年一遇”的暴雨也许不再那么罕见
多地频现罕见极端降水背后,未来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如何?
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下称“IPCC报告”)。这份累计由全球两百多名作者共同完成的报告,揭示了人类活动致使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每个地区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化,极端高温和降雨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
受邀担任IPCC报告第12章“用于区域影响和风险评估的气候变化信息”主要作者之一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王文,曾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他直言,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增温不可避免,热动力增强降水变化将更为剧烈,“千年一遇”的暴雨也许不再那么罕见,唯有正视气候变化持续加大减排,才能找到适应洪涝、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王文向南都记者解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热动力增强,大气的稳定性下降,比以前变化更剧烈,导致降水的变化也更剧烈,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事件。他告诉南都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降水增加明显,是总体趋势,具体到每一年,无论降水和气温,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今年确实比较特殊,但不能单独以某一年的例子,代表气候变化的综合状态。”他举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更多,比如今年7月下旬郑州的暴雨被称为“千年一遇”,“随着气候变暖,以后可能碰到同样强降水的概率要比以前要大,比如由‘千年一遇’变成‘五百年一遇’”。他也指出,变化环境下的水文频率分析问题,也是业内很多人研究的方向。
在他看来,极端事件的发生,从长期来看跟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有关,但人类没办法直接干预极端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气温升高,从而减小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由于气候变化具有惯性,主要原因是海洋的热容量巨大,“即使高强度减排,短期来看未来二三十年里,增温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本世纪的后半叶,温度可能会下降”。
至于未来如何面对气候变化,他表示,“气候是不停变化的,我们现有的一切人类社会系统都是基于现有气候条件的,所以我们希望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他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边减排,比如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一边固定二氧化碳,主要是植树造林,减少森林砍伐。“这样,我们就可以控制升温,从而避免未来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杨苓妍
编辑:向雪妮,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直击2021多地防汛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