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这五年| 投入超200亿元!“小确幸”里的“大民生”

南方都市报APP • 罗湖大件事
原创2021-10-13 21:00

南都讯 记者 张一鎏 通讯员 易芬 时代的进程,总仿佛环环相扣的乐章。回首过去五年,罗湖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民生答卷写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回首过去五年,罗湖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一个又一个笑颜绽放的故事。

五年来,投入超过200亿元完成136个重大民生项目,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7800多个,投入金额超6.68亿元。从罗湖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的一个个“小确幸”里,我们可以看见罗湖区委、区政府展现的“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态度和力度,看到罗湖区多部门、多单位协同推动的力量。竭尽全力打造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一刻钟生活圈”,让每一个普通的罗湖居民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一切,一步步,从梦想照进现实。


少年儿童的小确幸

9月6日,罗湖区文体场馆“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平台推介暨全民健身推广月启动仪式在罗湖体育馆举行。对初中生皓轩来说,罗湖区文体场馆的预约并不陌生。他从小学开始就热爱踢球,妈妈李女士总是提前一天通过“罗湖文体通”预约罗湖体育休闲公园的五人制足球场,他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周末的傍晚踢上几个小时。据了解,2018年8月开通的“罗湖文体通”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页面访问量超过千万人次,注册人数近十万人,通过该平台参与公益抢票、活动报名、场馆预定等达百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211013161357.jpg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张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信信去了罗湖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语言表演课程,直呼这里性价比高。她也经常带着孩子流连罗湖区美术馆、罗湖区图书馆等地,未来计划带孩子周末打卡完5个街道图书馆及16个特色十足的悠·图书馆。

五年来,罗湖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推进各类文体设施落地。现今,罗湖网球室内馆、清水河文体大楼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项目、粤海体育休闲公园(一期)、罗湖棚改展示中心(暂定名)等项目正在施工,预计年底即可完工。罗湖区在10个街道、83个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社会足球场地48片,社区健身路径349条等。依托众多文体场馆、公园等,罗湖区自2019年以来共举办了4000余场文体活动和赛事,惠及群众100万余人次。

微信图片_20211013161400.jpg


中青年的小确幸

在8月22日正式启动的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选房活动中,罗女士作为罗湖棚改交房第一户,自然也成了首户选房业主。选房首日她选中了一套75平方米房子。她说:“新房方方正正,实用性强,很开心。”截至9月1日,在选择回迁的8236户业主中,8171户选到了心仪房子,选房率达99.21%。今年年底前,罗湖棚改将迎来首批业主回迁。五年来,除了通过棚改、旧改等城市更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之外,罗湖区还通过多部门协作筹集公共租赁住房共计4200多套,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35万套。

在罗湖,住有宜居还不够。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免除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去年结婚的小许开心地说起,此前在罗湖办完婚姻登记后,他和妻子还走进了“玫瑰驿站”做了婚检,25项检查都是免费的,今年顺利要了个宝宝。至于将来孩子上学的问题,他也不担心,罗湖区教育水平一向不错,学位正逐年增加。

罗湖坚持把最优的资源,最好的地块,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五年来,罗湖区教育经费支出在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逐年增长。尤其是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达到47.78亿元。五年共计新改扩建学校17所,新增学位10510个。如今,罗湖正逐步实现办优质均衡教育的大目标。

微信图片_20211013161403.jpg


老年人的小确幸

今年68岁的四川人雷女士,来深圳生活养老10多年了。生活在罗湖东乐社区让她觉得很“巴适”,跳广场舞、到长者饭堂就餐……每天都很精彩、充实。

微信图片_20211013161405.jpg

就在8月底,罗湖区清水河街道长者服务中心以及东晓街道东晓社区、独树社区,莲塘街道鹏兴社区等5个社区长者服务站集体揭牌。这些长者服务站就建在小区里,可为社区老人们打造家门口一站式养老服务,就近提供日间托管、临时托管、文体娱乐、助餐配餐、辅具租赁、照护培训等普惠性养老服务等。

五年来,罗湖区创新性推进“智慧养老”、医养融合,精准推进众多服务老人项目。“智慧用水监测”项目、“银铃宅送 普惠康养”特殊长者居家康养项目、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

罗湖医改尤其注重推进“医养融合”,创新推出六类医养融合健康养老模式——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机构支撑、社区示范、居家签约、互联网+,有效化解“养老院里看不了病,医院里不能养老”的矛盾,形成良性和多赢的格局。

位于太宁路的罗湖区民政事务中心(福利中心),是罗湖 “养中有医”的典型养老地。2014年8月,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在这里挂牌,这也是全国首家以为福利中心养老老人提供服务为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实现了在医疗养老一体化基础上的老人个性化医养融合服务,开启深圳养老的新模式。早在2017年6月,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被授予 “全国敬老文明号 ”。

五年来,罗湖区90%的日间照料中心逐步与附近的社康中心合作,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为日照中心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服务,对现有养老资源进行优化和补充。

很多罗湖人都说,五年来身边的变化是可见的,感受是真切的。一个个罗湖人的“小确幸”窥斑见豹,折射出罗湖“大民生”的变化。五年来,罗湖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切实提升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罗湖人。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个五年,在罗湖安居乐业、享受优厚的民生福祉,值得期待。

微信图片_20211013161401.jpg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聚焦罗湖党代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