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受访者自愿成为“老漂族”,照料儿孙投靠养老最盼关心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原创2021-10-14 18:49
南都民调LOGO.png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法定的老人节。不少本该在家乡安度晚年的老人们,或为照顾儿孙、或为生计,选择在异乡生活,他们又被称为“老漂族”。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已从 2000 年的 503 万人增加至 2015 年的 1304 万人,年均增长 6.6%。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随着老龄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仍在不断增加。

“老漂族”的日常生活怎么样?社会适应情况如何?在异乡面临哪些问题?南都民调中心于2021年9月22日至10月12日针对“老漂族”的生存状况发起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0份,受访者均为老年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深入了解“老漂族”的日常生活、融入适应、身心健康以及困难需求,并于重阳佳节发布《“老漂族”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 不少“老漂族”为照料孙辈主动请缨来到异地。近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己主动选择老漂生活,三成人认为主动、被动因素都有。照料孙辈是超五成受访者成为“老漂族”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投靠子女与休闲养老。

  • 多数“老漂族”乐于知足。受访“老漂族”日常生活主要是做家务与照看孙辈,超八成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较为满意,过半数受访者打算在当地定居。

  • 老漂族”努力融入当地生活,超七成受访者与当地邻居时常往来,超七成人认为自己融入了当地生活。另有两成受访者认为没有融入,缺少朋友和语言差异是主要原因。

  • 不熟悉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是受访“老漂族”生活中最大的困扰。此外,异地就医报销难、不会在线挂号/支付、生活成本比家乡高、与子女观念差异大、不熟悉当地语言同样困扰超三成受访者。

  • “老漂族”最盼子女的关心与理解。问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最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与理解,其次是期望身心健康少病痛、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以及与老伴互相照顾陪伴。

流动情况:近五成人“漂”到北上广深,过半受访者打算定居当地

847x555_6167ed6b59c15.png

851x532_6167ed6b591e5.png

“老漂族”从哪里来?“漂”到哪里去?调查中,受访者的户籍所在地主要是普通地级市、县级市以及农村。而受访者当前主要居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占比为47.70%。从流动情况来看,49.23%的受访者属于跨省流动,43.98%属于省内跨市流动,30.42%的受访者涉及城乡流动。交互分析发现,户籍在普通地级市的受访者流动到北上广深、其他省会或直辖市居住的情况较多。从流动的时长来看,59.30%的受访者在现居住地生活了5五年以内,24.29%的人生活了5-10年占,16.41%的人已在当地生活10年以上。

“老漂”生活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39.61%的受访老人表示自己是主动选择“老漂”生活,20.13%的受访者表示是被动的,另有40.27%的受访老人表示主动、被动都有或说不清。相较于老人自己的看法,子女更倾向认为父母是主动选择“老漂”生活,占比达45.14%。从不同性别来看,男性受访者表示主动选择的比例较高,占42.06%;而女性受访者则更多是两种情况都有,占35.27%。从不同年龄段来看,50-59岁(45.85%)、60-69岁(38.07%)的受访者是主动的“老漂族”,而70岁及以上受访者则更多是说不清的情况,占27.63%。

555x344_6167f12dcacfa.png

953x567_6167f12d8688c.png
你将来是否打算继续留在当地生活?.png


那么“老漂族”将来是否打算继续留在当地生活?调查结果发现,57.11%的受访者打算定居,30.42%打算返乡,还有12.47%暂未想好。值得留意的是,主动选择“老漂”生活的受访者,他们留在当地生活的意愿更高,比例达64.09%;而被动选择的受访者愿意留下的比例仅占45.65%,另有45.65%打算返乡生活。

60多岁的李先生表示,他从河南来到广州至今已有20多年,儿子结婚生子后他主动过来帮忙带小孩。李先生平时在家帮儿子儿媳买菜做饭、带带孙子,闲暇时就到外面散步、找人聊聊天,日子过得还算闲适。对于老漂生活,李先生表示自己年轻时就在外地打工,“漂”对他而言是一种常态,现在老了跟儿孙一起生活也十分满意,未来也会留在广州养老。

70多岁的周姨表示,自从老伴去世后,儿子不放心她一人留在潮汕,便不断地说服她来广州,现已留穗生活十多年。“刚来时感到很孤独,对周边的环境都不熟悉,也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只能通过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来打发时间。她总是觉得自己打扰了儿子和儿媳的生活,内心一直想独居。但随着年龄增长,行动不便,自己也的确需要儿子的照顾。回想起来,周姨感慨道,“我已经七十多岁了,很多事情都要靠儿子照顾。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老漂”生活,我也说不清楚。”

日常生活:超六成女性受访者为照料孙辈而“老漂”,超四成男性受访者为了休闲养老

836x532_6167f18d47968.png

1054x782_6167f18d51081.png

“老漂族”到外地生活的原因有哪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照料孙辈是“老漂族”流动的主要原因,占52.74%,其次是投靠子女(46.39%)和休闲养老(45.08%)。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受访者流动主要为了照料孙辈,占62.50%,而男性受访者则更多是休闲养老,占47.21%。此外,主动选择“老漂”生活的受访者中,因工作、经商而流动的比例更高;而被动选择“老漂”生活或两者都有的受访者,照料孙辈和投靠子女的比例更高。

日常生活中,替子女照看或接送小孩(42.89%)、买菜做饭、洗衣打扫等家务(41.58%)是受访者最常做的事情。其次是散步逛街、照顾子女、聊天聚会、看电视或听广播,占比均在三成左右;运动、养生以及刷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占比超过两成;还有5.25%的受访者需照料长辈。

女性受访者在买菜做饭、洗衣打扫等家务、替子女照看或接送小孩的两项比例尤为突出,均在50%以上;男性受访者则更多地打牌下棋(24.46%)、读书看报(20.17%)。由此可见,“老漂族”的生活状态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受访者更多地承担着做家务活、照料孙辈的责任,而男性受访者则有更多休闲养老的时间。

60岁的谭老伯和老伴一起在广州带孙子,夫妻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平日里老伴主要负责在家做饭、做家务,谭爷爷则带着孩子四处溜达。谭老伯在小区里结交了不少朋友,对当前生活还算满意。但有时候遇到孙子比较闹腾,子女又忙于工作不管不问时,谭老伯难免有些怨言,他感慨说,“我们这辈自己小时候没人带,结婚生孩子了也基本靠自己,现在老了却要帮子女带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实在不容易。”

融入适应:超七成受访者能融入当地生活,不熟悉智能手机、家电成最大困扰

945x594_6167f1ad97e53.png

895x579_6167f1ad9863a.png

有的人忙着带娃做饭,有的人可以聚会聊天,“老漂族”的生活状态各不相同,他们是否融入当地的生活?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已融入当地生活,但有两成半受访者觉得一般或未融入。追问原因时,六成受访者反映语言差异是影响融入感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缺少朋友,占比超五成半。

受访者刘阿姨一年前从新疆来广州休闲养老,由于方言差异,她在生活中偶尔不时会遇到沟通障碍,尤其是买菜的时候。虽然刘阿姨在广州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她感受到广州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加上自己在很多城市生活过、适应性强,即使自己不通方言也能融入这座城市。

交互分析发现,主动选择“老漂”生活的受访者更易融入当地生活,其中表示自己已融入的比例高达88.95%,而被动选择、两者都有或说不清的受访者融入的比例则分别为60.87%、69.59%、55.55%。此外,相较于在城市间流动的“老漂族”,从乡村流动到城市的“老漂族”融入适应性更差。调查中,涉及城乡流动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融入了当地生活的比例为66.19%,显著低于非城乡流动者。

在生活方面,你有没有以下困扰?.png

问及生活中有哪些困扰,四成半受访者表示自己不熟悉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为生活带来不便;其次三成半受访者反映当地的生活成本比家乡高,经济拮据。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遇到不一样的生活困扰。50-59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忙于照顾家庭,没有私人时间;60-69岁的受访者反映当地生活成本比家乡高,有经济负担;而70岁以上的受访者则更容易被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的使用所困扰。

受访者赵阿姨从河南老家来到广州带孙子,她此前一直在农村居住,从未出过远门,刚来广州时手机支付、健康码都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很快就学会了,健康码比较麻烦,现在还得让子女帮忙操作。”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赵阿姨平时只在小区里活动,去别的地方都由子女陪同。此外,赵阿姨家中还有一个小儿子在上中学,由于供养子女的负担以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赵阿姨表示经济压力很大。

人际交往:受访者日常主要与老伴子女交流聊天,近三成人表示在当地没有朋友、内心孤单

950x570_6167f1db1f252.png

966x622_6167f1db1f66b.png


“老漂族”日常主要与谁交流聊天?超六成受访者选择老伴与子女,占比分别为65.43%、63.02%。其次便是邻居、朋友或其他亲属,选择比例分别为36.98%和28.67%。

虽身处他乡,“老漂族”与老家亲友联系仍较为频繁。84.91%的受访者表示和老家亲友经常或有时联系,基本不联系者仅占2.41%。相较于远亲,“老漂族”与近邻的往来略逊一筹,71.77%受访者表示与当地邻居经常或有时往来,表示与当地邻居基本不往来的比例则有7.22%。

在广州落户多年的陈女士父母是“老漂族”,由于陈女士夫妻俩是双职工家庭,无暇照料家中小孩,她的父母不得不从老家来广州帮忙带外孙。陈女士表示,自己的父母喜静,不爱串门,一到寒暑假就会带上孙辈回老家长住。因此,老人家在广州没有认识的朋友,与邻居也不熟悉,反而和老家的朋友亲戚联系居多。

而今年八十岁的受访者刘奶奶则十分健谈,她和老伴已在广州生活了近三十年,孙女都已经读研究生了。她平时经常在小区里遛弯,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和以前的老朋友也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平时主要是微信和电话交流。刘奶奶还说:“我老家在广西,离广州也很近,而且我现在身体还好,想回去了随时都可以回去看看。”

人际交往方面,你有没有以下困扰?.png

在人际交往方面,“老漂族”又有哪些困扰?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者表示目前存在与儿女观念差异大、难沟通以及不熟悉现居地语言、交流不便的困扰。交互分析发现,男性受访者与子女观念差异大、难沟通的比例更高,为36.91%;而女性受访者在与儿媳/女婿相处不好这个问题上占比更高,为15.18%。今年快60岁的郑阿姨来广东很多年了,她此前一直在珠三角城市打工,儿子结婚生孩子后来广州帮忙带孙子。她表示儿媳比较强势,不认同她带孩子的方式,为了不起冲突,她尽量按照儿媳的要求来做,但感觉很不自由,在广州生活不太开心,很想继续去工作或者回老家。

此外,近三成的受访者觉得在现居地没有朋友、内心孤单。受访者乔阿姨今年62岁,来自广西,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便一直留在广州帮儿子照顾两岁多的孙子。来广州居住了一年多,乔姨在这里并没有认识太多朋友。“我不认识其他人,也不熟悉这里,担心给儿子带来什么麻烦。”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买菜-做饭-带孙子”,天气好的时候会推着小孙子在楼下小区溜达,但却不敢走远。乔姨还说,很想念老家的亲朋好友,而且与老伴长期分居两地,很是挂念,“希望今年过年可以回一趟老家,看看亲人朋友。等小孙子长大了,我就回去养老,那里才是我的‘根’”。

不光是乔阿姨,调查中有11.16%的受访者面临夫妻分居两地的困扰。受访者王阿姨目前在广州帮女儿带孩子,她性格外向,在广州交了不少朋友。为了不给儿女带来太大负担,王阿姨的老伴选择在佛山打工赚钱。王阿姨表示跟老伴在一起几十年都没有分开过,却因为带外孙女过上了夫妻分居两地的生活。异地生活难免相互牵挂,每到周末王阿姨就会把孙子交给女儿、女婿,自己坐地铁前往佛山看望老伴。王阿姨说,外孙女的奶奶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帮忙带孩子,只能自己来带,而家中小儿子还未结婚,两老仍有不小的经济压力,仍需继续工作赚钱。

身心健康: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身心健康,腰腿关节疼痛、“三高”成主要健康困扰

855x553_6167f20282834.png


随着年龄增长,“老漂族”难免面临各种健康问题。调查中,74.39%的受访老人认为自己身体较为健康。从不同年龄来看,50-59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比例大83.90%,而60-69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比例为74.43%,而70岁以上的受访者该比例则降为48.68%。

困扰受访“老漂族”的健康问题主要是腰腿疼痛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或高血糖),占比分别为34.35%和32.17%。其次是视力听力下降、睡眠问题和记忆减退,比例分别为27.35%、26.04%和19.47%。今年52岁的张阿姨表示自己身体一向很健康,但自从来广州带娃后,经常抱孩子、炒菜做饭等,让自己腰疼、手腕疼,前几个月因为腱鞘炎不得不穿刺治疗、包扎绷带,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除了身体健康,“老漂族”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调查中,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心理十分健康,但仍有17.5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或不健康。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差异不大。问及心理状况不佳的原因,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倾诉对象、子女不在身边、家庭关系不和、经济压力等因素导致。

就医情况:四成受访者表示异地就医报销难,在线挂号与支付也是困扰

在就医方面,你有没有以下困扰?.png

“老漂族”的就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本次调查中,57.11%的受访者在户籍地参保,33.7%的受访者在现居地参保。在就医方面,44.86%的受访者存在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38.73%的受访者表示存在不会在线挂号、支付的问题,28.01%的受访者存在医疗费用难以承担的困扰,其余的就医问题包括交通不便、无人陪同等。

50多岁的肖叔和他太太均来自湖北,与研究员交谈当天,他们带着1岁多的小孙子在花城广场散步。肖叔分享,两人来广州一个多月,每天照顾小孙子、做饭、周边散步逛逛,“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广州打拼,买了房,他们忙工作,我们就过来帮补一下,带带小孙子。”对比起湖北老家,肖叔和吴姨均表示在广州生活非常便利,交通发达,休闲娱乐的地方也非常多。不过初到广州的“两老”,不太适应这边炎热、潮湿的气候,看病需要儿子帮忙线上挂号。“我们刚来时,皮肤又红又痒,医生说我们过敏。当时儿子在线上帮忙挂号,我们也不懂怎么弄,他还专门请了半天假带我们过去,医院人比较多,看一次医生半天时间就没了,(儿子因请事假陪父母就医)还要被扣钱。”说完两人对视笑笑。

刘奶奶也向研究员透露,自己八十多了,身体虽然还十分硬朗,但有时候不可避免地生一些小病,自己也不会在线挂号,好在每次看病也都有家人陪同。但由于自己仍是在户籍地广西参保,主要的困扰就是异地就医报销难。

来自湖北的黄阿姨今年60岁,她表示,自己现在身体还好,偶尔有些小病小痛,就让子女买点药或者去医院自费看病,她担心年龄大了万一有大病需要住院,就会面临异地医保报销难的问题。“真到那时候了,还是回老家吧,报销方便,花费也没那么高。”黄阿姨说。

未来期待:八成“老漂族”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最盼子女的关心与理解

877x554_6167f23b6ac48.png

905x593_6167f23b6ab24.png


总的来说,“老漂族”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意度如何?调查结果显示,84.9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14.22%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仅0.8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

交互分析发现,“老漂族”的流动情况、人际交往以及在当地生活的融入感均影响着他们的满意度。首先,越是主动选择老漂生活的受访者,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其中有52.49%感到非常满意,而被动选择者仅占22.83%。其次,受访者与现居住地邻居及老家亲友联系越频繁,其生活满意度越高,其中有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最后,越能融入当地生活的受访者,其生活满意度也随之增加,其中有75.74%完全融入当地生活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而一般或未融入的受访者占比约在20%。

问及对未来的生活有哪些期望,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最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与理解,其次是期望身心健康少病痛、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以及与老伴互相照顾陪伴,占比均超过四成。此外,也有超三成受访者希望在现居地能有朋友交流与支持,超两成受访者期望能解决异地医保报销问题、享受当地的敬老优惠待遇。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受访者期待获得子女关心与理解较多,占比60.71%;而男性受访者更希望解决就地医保报销问题,占比近30%。

结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受访“老漂族”有着积极的心态:他们主动请缨到外地照料孙辈,任劳任怨承担家务;他们克服离开故乡的不适应,努力融入当地生活;他们也乐于知足,对当前生活总体满意度较高。

另一方面,受访“老漂族”在调查中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困扰:首当其冲的是异地医保报销难的问题,近45%的受访者有这方面的困扰。其次是人际关系方面,与子女观念分歧、缺少朋友占比均在超过三成,夫妻分离的占比也超过一成。异地生活的适应性方面,饮食习惯不适应、方言差异占比均超过两成。此外,“老”与“漂”双重属性叠加,使得“老漂族”一方面和其他老人一样,面临不熟悉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也和许多“漂族”一样,面临在异乡的孤独感以及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经济拮据的问题。健康方面同样如此,除了老年人常见的健康困扰,由于身处异乡缺少社会支持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此,关爱“老漂族”,既要从政策层面完善制度保障,健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也要从社区层面加强社区服务,组织流动老人的社区交流活动,促进“老漂族”融入社区、真正融入当地;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家庭关怀,调查中受访者最期待的是子女的关心与理解,不少老人为了子女牺牲自己的退休生活,子女们应与老人经常沟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重阳佳节,社会与家庭层面都应给老人更多的支持与关怀,让“老漂族”们在异乡收获幸福晚年。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1年9月22日至10月12日开展本项调查,通过线下走访和网络问卷相结合,共回收有效问卷920份。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均为因随子女迁移、照顾孙辈、务工或养老等原因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异地生活超过3个月的老人及其子女。其中49.67%为老人自填,50.33%为子女代填。部分50多岁的人因孙辈诞生、长辈赡养、工作或身体等原因,或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过上“类”老龄生活,或在外地工作却未获得当地户籍,即将跨入老龄成为“漂老”一族,因此调查将5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均纳入“老漂族”范畴。

受访“老漂族”中,男性占比50.98%,女性占比49.02%。从年龄段来看,50-59岁、60-69岁以及7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分别占44.86%、38.51%、16.63%。受访“老漂族”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北上广深为主,占比为47.70%,其次是其他省会/直辖市,占比为17.94%;从受访者的户籍地来看,普通地级市占比最多,为35.23%,其次是县级市,占比为17.94%。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比最多,为83.81%。从子女情况来看,51.42%的受访者有1个孩子,35.01%的受访者有2个孩子,11.60%的受访者有3个孩子。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访者以初中学历和小学学历为主,分别占比26.48%和22.98%。从主要经济来源来看,养老金/退休金最多,为54.05%,其次是子女供养,为48.80%。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文轶然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文轶然 麦洁莹 涂长芳

实习生 陈子颖 温依婷 杜美玉 翁婉婷 向子欣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文轶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